来源:广州化工交易中心
拓斯达突发!要求供应商降价20%!
继比亚迪、上汽大通之后,近日,与比亚迪有合作关系的智能装备制造企业——拓斯达也发布致供应商的降价联络函,要求(合作伙伴)所供货产品,从2025年1月1日起降价20%。此外还要求在12月15日前通过SRM系统将降后价格上报。

一封又一封的联络函被接连曝光,让“强制要求供应商降价”一事持续霸榜热搜。从曾经的潜规则到如今的白纸黑字,无疑将产业链供应商们的悲惨处境无情揭露,也让人质疑,究竟车企有什么底气这样做,又有什么资格能够如此。
多家巨头集体“强逼”,超半数供应商被迫降价!
此前比亚迪被传发函要求供应商降价10%时,其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曾表示,“与供应商的年度议价,是汽车行业的惯例”,要求供应商降价,也确实不是比亚迪一家之言。另一家汽车企业——上汽大通也向其供应商致信称,“卷成本”将是2025年汽车行业的主旋律,诚挚地邀请供应商伙伴共同参与到成本控制的大项目中,目标降本10%。

对于如此不平等的地位,业内人士分析,车企作为甲方,拥有强大的话语权,为了保证自身的现金流,每年都会要求供应商进行所谓的“年降”,燃油车时代的幅度约3%-5%,新能源时代则比例更高。有些车企会要求供应商每年签2-3次新价格,甚至和供应商谈起了“月降”。
74%的供应商表示,今年主机厂提出的降本要求有明显提升,超半数企业被要求的降价幅度在5-10%,还有的被要求一次性降20%以上。此前,丰田、吉利、长安、理想、宝马等车企均被曝出要求供应商降价的行为。博世曾表示,2023年后也开始被很多车企要求降价15%以上,有的企业说,你不答应我们就不付款。“有些车企的欠款避免不了,停供只是最后手段。”
除了变相施压,有的供应商则是遇到了强行讲价。先是压缩开发周期,原来项目需要10个月,压缩到8个月。再砍人工费,本来每人1万/月,压到9千/月,并且人员水平不能降低,这些人他们都是要面试的。本来是30天的工作量,硬是压到20天完成。活好不容易干完了,最后算钱的时候告诉你要按实际天数来,之前报的60万变成了40万,砍了三分之一。
某长三角地区的供应商表示,今年有主机厂对他们直接砍单,付款的时候只按照订单80%-90%的量开票,相当于直接在总价上打九折。如果不做,工人工资照发、设备折旧无法摊销、现金流压力巨大;如果做,没有利润,但可以养活工人、设备折旧得以摊销,现金流可以转起来。但是,这是持续失血的局面,如果不能熬死对手,其结局就是自己被熬死。
账期长达9-12个月!资金链被拖垮!
下游企业对于供应商的手段远不止于此,供应商曝出,比亚迪会拉长账期,供应商需要6个月的时间才能拿到货款,而拿到货款也只是一张3个月的商票,要9个月的时间才能拿到货款,非核心供应商超过1年账期的也有。公开数据显示,比亚迪的应付账款达到了2400亿,这背后是多少供应商在生死关头挣扎?

数据显示,2023年比亚迪向供应商付款的账期是275天,比2022年又多了60天左右,而同期特斯拉仅为101天。国内其他主流车企的应付账款周期不少都在200天左右,甚至接近了300天,且有愈演愈烈的恶化趋势。也就是说,一笔订单可能在未来的一年都收不回货款,对于供应商的资金链造成了极大的风险。

来源:Wind、公司财报、第一财经
在没有拿到货款之前,供应商需要自己应付费用,包括原料、模具的采购,以及生产、物流的费用等等。有模具厂表示,车企将货款费用分摊到零件单价里去,比如一个模具的制造费用是100万,如果是按100万辆分摊,就是在零件单价里增加1元的模具分摊费用。相当于这款车卖出第100万辆的时候,供应商才收到了全部的模具费用。而在此之前,模具基本是“白送”给主机厂。
此外,比亚迪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用票据贴现。比如从比亚迪拿到了3个月的商票,对于着急兑现的供应商来说,可以选择去比亚迪内部有金融公司换钱,100万一张商票要想变成现金,就只能拿走98万。贴现利率基本在5%左右,有时能达到7%-8%。有些车企强制供应商买车,试图用库存车抵货款,将销售压力转嫁给技术供应商。
危机加剧!不卷死,就饿死?
汽车行业确实存在年降的行规,但比例通常在3-5%之间,如果是新产品导入规模加大以后,可以有大幅度的降低。但已经稳定有规模的产品能做到3%-5%就不错了,这也难怪众多供应商们不愿接受这种不平等的对待。一张疑似供应商的回复邮件截图流出,内容提及“表示强烈不满和严正抗议”、“要么卷死,要么饿死”、“我们无法接受”,正面拒绝了比亚迪的调价需求。
这种抗议,看起来强势,但实则无力,供应商很明白自己的处境。不接受就意味着出局,而接受就需要垫资,然后就是一步步的妥协降价,在沼泽中迈不出步。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情况并不只是在汽车行业。装备制造企业拓斯达要求供应商降本20%,这表明比亚迪的影响已经开始逆势传导;此前家电龙头格兰仕要求供应商降本价格全部下调20%,也揭示出,眼下的家电、家具、光伏、新能源等多个传统和新兴行业,都在悄然部署对于上游供应商的“强制降价”。
部分资料来源*:东方财富、差评X.PIN、蓝鲸新闻等、网络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