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从戴森到苹果,盘点外行造车失败案例

    大飙车头像大飙车头像
    大飙车2024-10-28

    随着互联网造车的涌入越来越成规模,相关的实体工业也对造车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相中了汽车这块“肥肉”,加入到这场“造车运动”中来。

    最近有一家名叫追觅科技的企业被爆出要造车的消息,该企业之前是造扫地机器人的。正以最高5万的月薪大规模招聘造车所需人才,包括智能座舱、底盘电控和转向系统等领域,整个造车团队200人左右。

    做电视的造车、做手机的造车,现在做扫地机器人也要造车了。据悉追觅科技的首款新车是一款增程产品,目前处于Demo阶段,未来新车还会有出口欧洲的计划。造车意味着高门槛和更高的资本投入,据悉,追觅科技的全年营收在百亿左右。

    知情人士透露,追觅造车会采用轻投入,轻资本的方式运营。“为有生产制造能力的车企提供产品定义和技术,甚至渠道布局。”小牛电动与大乘汽车、石头科技(极石汽车)均采用这种造车策略。前者提供产品规划、技术、营销和渠道,后者负责生产制造。

    当然,不是每个外行造车都能成功的,其实就有很多失败的。就像刚刚说到的小牛造车。顶着“电动车界爱马仕”光环的小牛电动(NIU.O),创始人李一男刚刚携手自游家首款车型NV亮相,仅仅两个月的时间,自游家就被曝出“裁员”、“破产”等传闻,甚至发出公告称新车短期内无法交付,并准备48小时内全额退款,曾经被大众称之为“天才少年”的李一男,最终还是倒在了造车路上。

    这一切的背后原因,都来自于自游家自创立以来就没有造车的资质,为了更快的推进项目,只能寻找代工工厂。可惜自游家在代工工厂上出现了错误选择。

    倒在造车路上的,不止小牛一家,英国戴森(Dyson)以无绳吸尘器和吹风机等各种家用电器而闻名,曾经被考虑进入电动汽车市场。当时戴森判断,家用电器中使用的电池和电动机技术可以应用于汽车。戴森于2017年正式宣布开发电动汽车。在此过程中,戴森申请了18项与设计和空气动力学相关的专利,并对纯电动汽车抱有很高的期望。为此,它投资了20亿英镑,并宣布将在2021年发布首款电动汽车。


    但该项目于2019年终止。创始人詹姆斯·戴森在给他员工的电子邮件中说:“我找不到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方法”,而且也找不到确保可观利润的方法。

    与戴森同病相怜的还有苹果,今年2月末苹果被爆放弃埋头干了将近十年还未官宣的神秘造车项目。苹果的造车计划是从2014年开始的,号称“泰坦计划”。苹果招纳了很多传统和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人才,但是十年了,苹果造车没有出过具体的汽车上市表,也没有出过汽车谍照,有的只是各种传闻。连个车影子都没有看到,还花了一百亿美元,恐怕苹果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全球汽车市场正在上演“围城效应”,小米、恒大、富士康、创维这些主营业务不是汽车的企业闷头往里冲。随着大量企业跨界而来,汽车行业要展开大逃杀。场竞争在所难免,唯有有技术实力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