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鹏MONA,真能年销10万辆吗?

    在年后开工信里,何小鹏指出,「今年是中国汽车品牌进入 " 血海 " 竞争的第一年,也是淘汰赛的第一年。」

    尽管对残酷竞争有着充分认知,但他还是给小鹏提出了不小的目标——「业绩要翻倍以上」,也就是年销 28 万辆。

    根据最新 3 月数据,小鹏交付了 9026 辆,一季度累计交付 2.18 万辆,同比增长 20%。

    要想实现年销量翻倍的任务,小鹏压力不小 , 为此,小鹏将推出第二品牌 MONA。

    那么,问题来了,将在今年 Q3 上市并交付的 MONA 车型,能带来多大的成效?

    此前何小鹏曾表示,小鹏将在 30 万 + 级和 15 万级平台上,「发布各自平台的第一款车。」

    其中,15 万级平台首款车型,正是小鹏与滴滴合作的 "MONA" 品牌首款产品。

    去年,小鹏付出了总股本 3.25% 的 A 类普通股,以买下滴滴原来造车的 " 达芬奇 " 部门,后者也因此成为了小鹏的战略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这 3.25% 股份的双方规定锁定期,只有 2 年时间,也就是到 2025 年 8 月底。

    此外,要是 MONA 车型在上市后,连续 2 年销量超过 10 万辆,滴滴还有权利进一步增持小鹏股份到 5% 的比例。

    「关于与滴滴的合作,我和程维交流之后认为,小鹏更适合做车,滴滴更适合做运营,所以我们只是把彼此的能力交换了一下。」

    「滴滴把造车业务交给我们,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更便宜,最终它的 To C 销量会在原有基础上放大,To B 业务也能够做得更好。」

    「因为滴滴也是我们的股东,它也有动力去把销量做大。」

    何小鹏这样解释了和滴滴合作造车的缘由。

    关于 MONA 的规划,小鹏指出第二品牌将进军 10-15 万级全球汽车市场。

    其中,新品牌计划在今年 4 月的北京车展上完成亮相,首款车型将在 Q3 上市并交付。

    此外,目前 MONA 平台已规划了 3 款车型,第二款车型将在明年上市,同样定位 15 万元以内。

    而有了第二品牌以后,何小鹏指出,将来小鹏品牌的价位下限将适当提高一些。

    参照小鹏 P5 的 15.69 万元起售价,也许之后小鹏品牌会借鉴日系中型车入门线,将品牌起步底线提到 17 万元附近。

    MONA 定位 10-15 万级市场的做法,这意味着它将全力进击 A 级车市场。

    现时这个级别市场的热销车型,包括了埃安 Y、埃安 S、海豚、元 PLUS、欧拉好猫等新能源产品。

    至于燃油车方面,则更有卡罗拉、速腾、型格、锋兰达,以及像中国品牌的吉利星瑞、奇瑞艾瑞泽 8、哈弗 H6 等等。

    论市场体量,A 级车的海量规模给不同品牌都孕育了机会,但同时也指明了更残酷的市场竞争。

    不过,何小鹏始终抱有信心。

    「我们不做 10 万以内的车,15 万内车型完全可以做到纯电动 + 智能化的目标。」

    「MONA 年销量目标最少在 10 万辆以上,我的期望是远远高于这个数值。」

    根据小鹏和滴滴的协议,MONA 车型除了面向 To C 的消费端以外,将有一部分是返销给滴滴的 To B 业务。

    言下之意,MONA 车型的保底成绩是有的。

    按规划,新品牌会先在 C 端渠道推出,几个月后才推向 B 端市场。

    何小鹏承认,To B 销量主要是保证新品牌,从冷启动快速发展到一定规模之上。

    「在 15 万元价位段,规模很重要,如果达到一定规模,能够降很多成本,之后 To C 的竞争力就会提高,它实际上是一个循环。」

    「这时再去跟市场上的 15 万级车型去打,它们会非常没有竞争力。」


    何小鹏指出,MONA 第一款车会是 A 级车里的爆款,月销目标 1 万辆,产能不是问题。

    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总裁顾宏地也说到,首款产品需要达到每个月过万辆的供应,只有这样的规模,才会认为是成功。

    「我们不是弯道超车,而是换道超车。」

    「我相信,MONA 会与同价位段车型拉开巨大代际差距,开拓一个全新广阔的蓝海市场。」

    MONA,能担得起这使命吗?

    MONA 的第一款车,不是 100% 出自于小鹏手下。

    何小鹏曾提及,滴滴原来给第一款车做的完成度已经非常高,为此投入了大几十亿元的开发成本,已达到准量产的程度。

    正因为这样,小鹏认为 MONA 是个有吸引力的资产,继而选择将其收购,并接手剩余的研发工作。

    MONA 的首款车型是轿车,这也容易让人想到了相近价位的小鹏 P5。

    何小鹏指出,P5 作为小鹏原有平台车型,和 MONA 会有着很大差异,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产品。

    从产品形态来看,MONA 首款车型更多呈现了轿跑姿态,跟 P5 追求的中庸造型确实有出入。

    联想到滴滴启动造车的 2021 年,同期投身造车事业的小米选择了对标 Model 3,继而有了现在的 SU7。

    照此来看,也许 MONA 这款车型本就想着成为 15 万级以内、空间更大的「Model 3 青春版」。

    滴滴给 MONA 确定了大体的造型取向,至于小鹏的改造,则更多来源于内部搭建。

    去年何小鹏说过,新车将全面采用小鹏的电子电气架构和 XNGP 体系。

    他还指出,小鹏在最主流的 15 万级别,有能力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

    近期,何小鹏在提到新品牌时再次强调:

    「小鹏将成为中国首个将高阶智驾带到 10-15 万元 A 级车市场的车企,且可实现盈利,并将会面向全球市场。」

    用智驾来变革市场,这将是 MONA 制胜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上个月何小鹏说到,他相信智驾将在 2025 年开始进入全面的高阶智能化时代。

    「从我们这来看,今天的技术在未来 12 个月到 36 个月之间,一定会形成明显的转折点。」

    而该转折点,就在于大模型的端到端能力迭代。

    何小鹏指出,今年小鹏将开展 " 以智驾为核心 " 的 AI 技术升级,计划投入研发 35 亿元,新招募 4000 人。

    「这是一个需要大算力、大数据,投入很多人和很多钱的工作。」,何小鹏坦承。

    其中,今年 Q2 小鹏将兑现「AI 大模型上车」的承诺,如此进度也使其继续立足于业内第一梯队。

    在大模型的助力下,智驾将能突破原来只能由程序员写好的行为规则,自主克服更复杂的交通场景。

    为此,MONA 将采取纯视觉方案,不再配备激光雷达,减低硬件成本上的压力。

    不过,作为 10-15 万元区间的产品,MONA 能在智驾层面赢得多大的用户信任度、跟高阶市场车型相比存有多大的实力差距,答案仍待揭秘。

    总的来说,现时 10-15 万级市场还没有能兼顾大空间和高阶智驾的轿跑车型。

    MONA 的出现,无疑将能抢得一定先机。

    只是,这份先机能为 MONA 换来多大的市场盘子呢?

    MONA 的定位,是要做「更便宜的小鹏。」

    用更低的价格,买到跟小鹏品牌智能化水平相当的体验,这就是 MONA 能给出的核心价值。

    不过,「MONA 不能为小鹏带来足够高的利润」,这点也是小鹏财务与会计副总裁吴佳铭在财报会上的坦言。

    此外,摆在 MONA 前面的难题,还在于智驾对于刚需市场的吸引力问题。

    在此之前,去年宝骏云朵(图片|配置|询价)联手大疆,以 10 万出头的价格,打出了支持通勤模式的智驾水平。

    然而,在这场宝骏称之为 " 史诗级 " 的市场变革里,云朵并没有创造出市场奇迹。

    反之小鹏作为向来的智能化坚定者,如此坚持不难为 MONA 提供到更多品牌赋能。

    只是能否达到月销过万的预期,这里也许仍存有不确定性。

    毕竟跟追逐智能化相比,「品牌的可靠程度」才是 10-15 万级刚需群体的着眼点。

    因此,MONA 想要从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传统劲旅身上打开僵局,难度预期不宜放得太低。

    其中,比亚迪还将发布第五代 DM-i 混动技术,首发该技术的秦 L 将与 MONA 展开直接竞争。

    小鹏 MONA 的对手,还包括了在此价位布满火力点的哪吒和零跑。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品牌向来有着 " 车界小米 " 一般的印象。

    而如今作为正身的小米汽车下场以后,这几个品牌也很难再成为主张科技卖点性价比的「小米替身」。

    因此,如今小鹏选择往下沉市场走,也是现实所迫。

    不过,打出理想平替的零跑 C10、想做蔚来平替的哪吒 L,亦已做好了战斗姿势。

    MONA 将怎样完成破局,以及实现月销过万,这点值得期待。

    小鹏在企业战略决策当中,坚定选择了智能化,当中包括了智舱和智驾。

    这种选择,在几年前新能源车市场刚爆发之初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小鹏 P7 正是受惠者之一。

    但到了如今,随着业内智能化水平革新到了一定程度,瓶颈问题已不得不去重视起来。

    论语音交互能力,在文心一言大模型支撑下的极越,不能说比小鹏的差。

    论智驾表现,第一款车上市的小米就已经喊出了「今年内要进入行业第一阵营」。

    小鹏的 " 智能化领先 " 标签,明显已受到了不少压力。

    与此同时,立足于大模型持续烧钱、凑算力的事实,这也一再拷问着企业是否具备了相当的财务能力。

    值得留意的是,去年小鹏总收入 306.8 亿元,同比增长 14.2%。

    但全年亏损程度,比起 2022 年的还要大。

    至于研发费用 52.8 亿元,也只是同比增长了 1.2%。

    研发投入没跟上收入增速,这对于强调智能标签的小鹏来说,将带来怎样的挑战,答案不言而喻。

    坚持科技标签,强调自研实力,这种企业取向值得尊敬。

    但这,也可能让体量还不够大的小鹏活得够呛。

    任何想对标特斯拉的车企,不该忽视自身跟特斯拉的销量差距,以及特斯拉在全球市场范围内的统治地位。

    可以看到,大胆喊出对标 Model 3 的小米 SU7,也在以高性能标签来取悦年轻人。

    至于智能化水平未及第一梯队的比亚迪,则是用年轻化设计的海洋网产品迎合市场。

    反观小鹏方面,此前 X9 已经用个性来强调年轻态。

    「年轻态」,是否将成为接下来小鹏及 MONA 的新标签,我们拭目以待。

    小鹏跟 MONA 的关系,有点像是魏牌和哈弗的组合。

    在用上企业一把手的名字之下,小鹏选择将品牌定位得更高,也是情理之中。

    只是对于小鹏来说,母品牌还没站稳脚跟,这时推出新品牌的做法是否恰当,这点只有时间能去作答。

    这样一种企业资源的分散投资,对于财务数据不好看的新势力意味着什么,答案心里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相关部门发话,「鼓励支持央企开展高质量投资并购,专业化整合,加快掌握产业核心资源和关键技术。」

    哪家属于是 " 高质量 ",谁又值得被并购整合?这也唯有时间才能确定好答案。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