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重庆瞭望丨我们离“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还有多远?

    重庆晚报头像重庆晚报头像
    重庆晚报03-01

    2024年,汽车行业正迎来一场“油电大战”。

    近日,多家新能源车企官宣降价,新能源车市高调扛起了“电比油低”的大旗;与此同时,部分网友认为当前的配套服务对新能源汽车不够“友好”,现阶段仍是“油比电强”。

    “油电之争”的舆论背后,折射出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的一组错位关系——需求在前面跑,服务在后面追。

    眼下,快步进入“电车时代”已是大势所趋,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成为诸多城市争相布局的版块。值得思考的是,这一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配套服务如何及时跟上?我们离消费者期待的“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还有多远?

    ▲2024年2月21日,长安汽车两江工厂总装车间,等待下线的新能源汽车。特约摄影 王加喜 摄/视觉重庆

    01

    新能源车主,最怕的就是“人在囧途”。

    每年的春节返乡路,堪称新能源汽车的一次“大考”。今年春运期间,部分地区遭遇极端天气,很多新能源车主在回家途中经历了“长途续航焦虑”“不敢开空调”“高速上排长队充电”“乡村没有充电桩”等糟心的体验。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对新能源车主出行体验和用车心态的考验,同时也是对一座城市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的检验。事实证明,要拥抱“电车时代”,部分地方显然还没有完全准备好。

    而在春节假期的尾声,大量新能源汽车因新能源车船票配额有限、“一票难求”被迫滞留海南岛,也引发了公众对于新能源汽车管理政策的讨论。有专家指出,在当下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大幅提高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应该调整政策,实现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同权。

    要知道,汽车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产品,必须形成良性的生态圈,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一旦伤害了消费者的体验感,就会挫伤市场的信心,进而将“冷气”从下游传导到上游的生产制造、推广销售等环节。

    对于纷纷瞄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众城市而言,长远来看,不仅要思考如何把车卖出去,还要思考如何让消费者有信心,怎样把用户留下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是各地城市治理亟需解答的紧迫试题,也是事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期考卷。

    ▲重庆万州区首个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内,新能源出租车正有序排队更换电池。冉孟军 摄/视觉重庆

    02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已有先行者迈出了坚实步伐。

    2023年,安徽省全面启动市、县、乡三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计划2025年基本完成全覆盖,打造新能源汽车出行“友好省份”;

    2023年9月,深圳印发《深圳市关于促进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到要加快建设“超充之城”,到2024年底累计建成充电桩45万个;

    据报道,南京正在制定《南京市建设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市核心城区公共充电服务半径达0.9公里。

    ......

    一大批城市,旗帜鲜明地将对新能源汽车的“友好”纳入了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

    但从车主的现实体验来看,当前许多城市在走向“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的道路上,还明显存在规划设计不够系统、整体推进不够有力等问题。同时,各地步调并不一致,全国“一张网”尚未形成。

    比如基础设施水平参差不齐。“找桩难”“排队充”“充电慢”等问题的出现,就是由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滞后于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速度,加上城际之间差距较大,影响了车主的出行体验。

    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显示,监测的36座主要城市中心城区的公用桩密度平均为26.5台/平方公里。其中,公用桩密度最高的城市达到154.9台/平方公里,而最低的只有4.8台/平方公里,差距十分明显。

    比如管理政策颗粒度不够细。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204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6.07%。针对如此庞大的数量和用户群体,一旦在制度设计和政策落实上“失之毫厘”,就会在治理效能上“谬以千里”。

    不少车主反映,当前新能源车在安全管理、保险政策等方面并没能与燃油车完全看齐,一些城市针对不同类型的新能源车在限号限行、补贴优惠等方面也有较大差距,在个别场景下车主甚至会感受到“电车歧视”。

    比如监管网络有待进一步补齐。新能源汽车发展历史较短,相应的监管制度尚不完善,很多时候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此前,@重庆瞭望 就曾在《共享刺客,刺痛了什么?》一文中,指出了部分公共充电桩肆意涨价变身“电老虎”,但服务质量却依然原地踏步的问题。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中存在的“隐秘的角落”,必须通过进一步织密监管网络,来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沙坪坝区赛力斯汽车智慧工厂,刚下线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在厂区试车跑道行驶。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03

    一座城市对新能源汽车和车主的友好程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这座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成熟度。

    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这个人人都想“分一杯羹”的热门增长点,各个城市必须拿出提前布局、提前发力的智慧。谁能率先建成“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谁就有可能在下一步的竞争中占据先机和优势。

    这其中,既有短期看得见的利益回报,也有潜在的长期收益。

    抢占发展先机,实现新能源汽车新业态的“弯道超车”。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日前对媒体表示,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会达到1亿辆左右,市占率突破70%。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对于有的城市而言,只有在创新服务和业态上后来居上,才有可能抓住“弯道超车”的机会。各城市应积极抢占“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建设的先机,加快探索新业态,通过创新打造新能源汽车应用服务新场景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文旅、消费等深度融合,构建制造、建设、运营等上下游全链条立体化产业生态。

    比如在去年的智博会期间,重庆南川举办的新能源汽车环金佛山178定向赛便引发线上线下关注。其“赛事+产业+文旅”的模式,吸引了大量的车友和游客,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纷纷点赞。

    明确目标任务,跑好“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建设的“耐力赛”。建设“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并非朝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

    一方面,各地要扎实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应用环境,打通新能源汽车日常使用场景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各地也要着眼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因地制宜推出“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建设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清单,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城市品牌形象。

    2023年11月,安徽黄山便印发了《黄山市高质量充换电服务体系建设方案(2023-2027年)》,提出将实施总投资近百亿元的全域绿色新能源补给站工程,计划到2027年全市新建公共充电桩5800个、专用自用充电桩2926个,打造全国首个新能源汽车最友好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其力度之大、目标之高,可见一斑。

    打破城际障碍,搭建新能源汽车服务转型升级的“高速网”。“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建设表面看来是城市之间的竞争,其底层逻辑却离不开跨城市的协作。只有按照“一盘棋”的宏观视野,对齐各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政策等方面的标准和水平,实现“城市带”“城市群”之间的有机衔接,才能让新能源汽车跑得更远,让市场信心跑出“加速度”。

    去年12月,贵州、重庆、广西三省区市高速公路营运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将沿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经贵州至北部湾高速公路建设电动重卡充换电等配套设施,推广新能源重卡换电及电池银行业务,共同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高速公路)电动走廊。这样的创新尝试多多益善。

    可以预见,随着各大城市相继在新赛道上发力起跑,我们离“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的距离,也将越来越近。


    来源:重庆瞭望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