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LV XIAO MA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问题的加剧,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起来,成为节能环保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我国通过各种政策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尽管我们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及市场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系列难题和挑战,比如“充电困局”!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同比增长67.13%。新能源汽车给用户带来了良好驾乘体验,也为保护环境、节省能源提供了助力。
不过,在公众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充电难”却成为不少新能源车主的“烦心事”。小区物业不让安装充电桩、高速路服务区里的充电桩前排起长队、商场的充电桩限制充电时间……种种难题,让不少准备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望而却步。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问题到底难在哪?
充电桩总量相对不足,布局也不平衡
“过年开新能源汽车回家,每个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有的服务区挺大块地方却只有4个充电桩,几十辆车排队等着充电。我们光排队就等了3个小时,充电还得1个小时。原本只要8小时的路程,最终花了15个小时。”山东临沂市读者孙先生在来信中说。
每逢节假日,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排长队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新能源车主为了能抢到服务区的充电桩,选择深夜出发赶路;有的为了充电不排队,下高速到周边城区充电,结果到处都“车满为患”;还有的因为堵车,最终耗尽电量,不得不叫拖车……

“高速公路充电桩存在‘平时充电需求不大、节假日需求激增’的特点,节假日期间日均充电量能达到平日的3.3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兼技术部部长王耀认为,高速服务区充电桩数量相对不足,主要是因为部分服务区土地租金和进场费较高,建设协调难度大,加之位置偏远、维护成本高,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社会运营商投资意愿不足。
充电桩的建设,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基础和保障。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2023年1月全国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运行情况显示,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184.1万台,从2022年2月到2023年1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5.5万台。但充电桩的布局并不均衡,市区内充电桩数量相对充足,乡镇层级的充电桩数量则显得严重不足。

“因为乡镇充电设施不完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续航里程短的纯电动汽车存在‘出不了城、下不了乡、回不了家’的窘境。为了解决公共充电桩数量不足的问题,有的消费者希望能自己安装充电桩,但面临重重困难。“我跟社区和电力公司都沟通好了,电力公司可以拉线安装电表,但物业就是不给开证明”“物业以消防安全为由不让安装充电桩,但是车库里明明就有人安装了充电桩”“物业回复小区电容量不足,但电力公司表示电容量是足够的”……
充电桩运维水平还有待提高
“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引导企业联合建立充电设施运营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与统一结算”“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引导多方联合开展充电设施建设运营”……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推动充换电网络建设,为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持。
“城市公共充电桩建设难点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停车位紧张、空间局促、线路改造难度大等问题都制约充电桩建设。一方面充分利用机关企事业单位现有的停车场建设充电桩,并适度向社会开放;另一方面,应在交通枢纽如地铁口、火车站、公交场站等附近建设充电桩。

“建议由政府主导建立居住区充电桩建设推进机制,厘清各相关部门职责,加大协调力度,加强对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的指导和监督,形成推进解决居住区充电桩建设难题的合力。”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涛永建议。
此外,提升充电桩运维水平也是解决充电难问题的关键一环。“充电桩应当坚持谁投资运营、谁负责维护的原则,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明确退出机制,避免出现不可使用桩长期占据社会资源的现象。

一位网约车司机唐师傅说:“充电桩人为损坏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呼吁广大新能源车主提高爱护公共充电桩的意识,毕竟损坏了充电桩,不方便的还是车主自己。”
如何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充电需求
与高效便捷充电服务之间的矛盾”
成了当下市场厄待解决的难题
那么新能源车主们
如何应对当下这个充电难的困境呢?
答案是:选绿小马!
绿小马上门充电成了许多新能源车主
心中最后的“福音”和“净土”
其带来的便捷性是其他充电方式
远远无法达到的!
绿小马上门充电把充电变成一种“外卖”,从车找桩、车等桩、车抢桩转变为“桩找人”。通过这种模式,他们把充电变成了一种“外卖”。 客户只要拿起手机,停好车下单。不管是在地下车库、路边,还是小区,有移动充电桩的车辆就可以来到客户停车的地方,完成配单、送单、充电的过程。

整个过程可能都不需要跟客户见面。电充好后,工作人员再把移动充电桩收回去,整个是一个闭环过程,实现了用户无感充电。这种模式也被称为“充电宝”模式。
绿小马的“桩找人”方案,解决了用户的里程焦虑及充电不确定性,让移动上门充电,像打车和叫外卖一样,通过将原本处于静态环境下的储能电池和充电桩,集成到具备动态移动能力的车中。当用户需要充电时,通过APP或小程序下单,绿小马移动充电就会进行上门充电服务。

相较于固定式充电桩,移动式上门充电不会受到场地和基建规模的限制,可在区域内自主灵活移动,有效避免许多公共停车场油车占用充电车位,缓解假日高峰期充电难、排队时间长等问题。同时,移动式上门充电内置储能电池,可以在闲暇时补电,高峰时放电,起到削峰填谷作用,减轻电网负荷。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