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本文仅作为学术研究讨论之用,不保证描述事实及内容的真实性,不作为对华为、合作车企、行业的真实写照和评判依据。
本文根据华为合作造车的3种模式,重新定义和标准化了PI、SI/FI,BI三类企业间产品合作模式,以作为业务流程定义交流使用参考。
1 华为与车企合作造车的现状
1.1 华为与车企合作造车的3种模式
华为智能汽车业务主要有三种业务模式,按与车企合作由浅入深,分别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模式、华为HI(Huawei Inside)模式、华为智选模式。
1. 汽车零部件供应模式:华为作为一级或二级零部件供应商,为车企或零部件产商提供标准化的零部件。作为一级供应商,华为与宝马、奥迪、比亚迪、沃尔沃、吉利、长城汽车、一汽、广汽、北汽、奇瑞、江淮等车企合作,提供Hicar系统、电机、AR-HUD等产品。作为二级供应商,华为与MINIEYE、Momenta、德赛西威、中科创达等自动驾驶企业合作,提供MDC计算平台和底层软件,这些自动驾驶企业在此基础上开发自有的自动驾驶算法,最后服务于主机厂。
2. 华为HI(Huawei Inside)模式:华为向车企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覆盖五大智能系统(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和智能车云服务)以及整套零部件(涉及30多种智能化部件)。目前,华为HI模式车型的伙伴主要有两款车,分别为:华为与北汽合作的“极狐阿尔法S车型”以及“长安阿维塔11”。
3. 华为智选模式:即从整车设计到销售都深度参与。在智选模式中,华为从产品设计、营销到终端销售均深度参与中,相比HI模式在开发进程和商业布局方面的话语权更重,同时可以更好利用华为在智能终端领域积累的强大渠道优势和品牌力。目前在智选模式中的最典型问界M5、M7车型。
华为的三种合作造车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华为通过不同的模式与车企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1.2 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与其他供应商的方案有何区别?
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与其他供应商的方案有以下区别:
1. 技术全面性: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等五大系统,涵盖了汽车智能化的各个方面,具有较高的技术全面性。
2. 深度融合: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注重深度融合,将各个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发挥到极致,实现了更好的智能化体验。
3. 数据隐私保护: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注重数据隐私保护,通过多重加密技术和安全机制,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4. 开放平台: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采用开放平台的方式,支持第三方应用和服务的接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5. 全球化服务: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支持多种语言和地区的应用和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全球化体验。
总的来说,华为的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在技术全面性、深度融合、数据隐私保护、开放平台和全球化服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智能化体验。
1.3华为进入汽车领域对传统车企的影响
华为进入汽车领域对传统车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层面:华为的加入让整个汽车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技术研发上,更体现在品牌营销、渠道建设等多个方面。对于新势力车企来说,华为的助力让他们在技术上得到了强大的支持,能够更快地实现产品迭代和优化;而对于传统巨头们来说,华为的进入使得他们不得不加速转型,紧跟科技趋势,以免被时代淘汰。
2. 竞争格局:华为的进入打破了原有的竞争格局,使得整个汽车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这种竞争会促使车企们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总的来说,华为进入汽车领域对传统车企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华为的加入将推动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用车体验。
2 华为汽车业务的战略机会选择
2.1 华为汽车业务模式的OT分析
2.1.1 OT分析——华为介入造车业务,目前环境的机会和威胁,
华为介入造车业务,机会与威胁并存。华为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立足。
2.1.1.1机会:
1. 电动汽车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电动汽车的发展。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政府对电动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更是前所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造车有望抓住市场机遇,实现快速发展。
2. 华为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拥有丰富的技术积累。这些技术优势可以帮助华为在电动汽车领域实现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3. 华为拥有广泛的合作伙伴:在问界M7(图片|配置|询价)的研发过程中,华为与多家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合作伙伴可以为华为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帮助华为更快地进入市场。
2.1.1.2威胁:
1. 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汽车制造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而这些都是华为以前没有经验的领域。此外,汽车行业市场份额很难被夺取。
2. 政府监管严格:政府监管对于汽车行业有严格的规定和标准,如果华为不能完全符合这些标准,那么就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2.1.2 OT战略——华为介入造车业务的选择
华为介入造车业务,针对这些机会和威胁,分别做了什么以抓住机会,避开威胁的?
华为进入汽车领域后,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来抓住机会和避开威胁:
1. 技术创新:华为在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这些技术可以应用于汽车领域,提升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华为推出了一系列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等,为汽车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2. 合作共赢:华为与汽车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华为与多家汽车制造商合作,推出了多款搭载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车型,提高了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影响力。
3. 品牌建设:华为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这为华为进入汽车领域提供了优势。华为通过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消费者对华为汽车的信任和认可。
总的来说,华为在进入汽车领域后,通过技术创新、合作共赢、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努力,来抓住机会、避开威胁,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做贡献。
2.2 华为汽车业务模式的SW分析
2.2.1 SW战略分析——华为汽车业务开展的优劣势
华为汽车业务开展的话,华为本身的优劣势分别是什么,以及如何利用优劣,避开劣势的?
2.2.1.1华为在开展汽车业务方面具有以下优势:
1. 技术实力:华为在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这些技术可以应用于汽车领域,提升汽车的智能化水平。
2. 品牌影响力:华为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这为华为进入汽车领域提供了优势。
3. 渠道资源:华为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这些渠道和客户群体可以为华为在汽车领域的销售提供支持。
4. 资金实力:华为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拥有大量的科研人员,拥有强大的资金投入魄力,可以为其在汽车领域的投资和研发提供支持。
2.2.1.2然而,华为在开展汽车业务方面也面临一些劣势:
1. 缺乏汽车制造经验:华为是一家科技公司,缺乏汽车制造经验,这可能会影响其在汽车领域的发展。
2. 竞争激烈: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华为需要面对来自传统汽车制造商和其他科技公司的竞争。
3. 政策法规:汽车行业受到政策法规的严格监管,华为需要遵守相关政策法规,这可能会增加其进入汽车领域的难度。
2.2.1.3为了利用优势、避开劣势,华为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技术研发:华为可以加强在汽车领域的技术研发,提升其在汽车智能化方面的技术实力。
2. 合作共赢:华为可以与传统汽车制造商和其他科技公司合作,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3. 加强品牌建设:华为可以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其在汽车领域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4. 遵守政策法规:华为需要遵守相关政策法规,确保其在汽车领域的发展符合政策法规的要求。
总之,华为在开展汽车业务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利用优势和避开劣势,以实现其在汽车领域的发展目标。
2.2.2 S战略机会——华为汽车业务的优势战略
华为介入造车,如何应用了其在TcC业务上的经验帮传统国企造好车、卖好车?
华为在ToC业务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应用于其在汽车领域的业务,帮助传统国企造好车、卖好车。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
1. 以客户为中心:华为在ToC 业务中一直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客户需求和体验。在汽车领域,华为可以将这种理念应用于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中,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
2. 产品创新:华为在ToC 业务中一直注重产品创新,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在汽车领域,华为可以将这种创新精神应用于汽车的智能化和电动化方面,推出更具吸引力的产品。
3. 渠道建设:华为在ToC 业务中拥有广泛的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这些渠道和客户群体可以为华为在汽车领域的销售提供支持。华为可以与传统国企合作,共同建设销售渠道,提高汽车的销售效率。
4. 品牌营销:华为在ToC 业务中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营销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应用于汽车领域的品牌营销中。华为可以通过品牌营销和宣传,提高消费者对传统国企汽车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5. 数据分析:华为在ToC 业务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和市场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为华为在汽车领域的业务提供支持。华为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为传统国企提供更好的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
总的来说,华为在ToC 业务上的经验可以为其在汽车领域的业务提供支持,帮助传统国企造好车、卖好车。
2.2.3 合作造车模式——华为的合作造车模式的优劣分析:
华为不单独造车,选择与车企通过合作模式来共同造好车,卖好车模式,具有以下优势和劣势:
2.2.3.1优势:
技术优势:华为在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能够为车企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提高汽车的智能化水平。
品牌优势:华为是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与华为合作可以提升车企的品牌形象。
渠道优势:华为在全球拥有广泛的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与华为合作可以帮助车企拓展市场。
合作共赢:华为与车企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2.2.3.2劣势:
竞争压力:华为进入汽车领域,将会与传统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和科技公司展开竞争,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技术挑战:汽车行业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华为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以满足车企的需求。
合作风险:华为与车企合作需要双方密切配合,如果合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可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展。
市场认可度:华为作为新进入者,需要时间来获得市场的认可和接受。
总的来说,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需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2.3华为选择合作造车模式,从战略上是一种最佳的业务模式选择
2.3.1 合作造车模式的选择
华为在汽车业务模式上,选择了合作造车模式,与传统车企合作造好车、卖好车的模式
华为选择与传统车企合作造车,可能是出于以下原因:
1. 技术互补:华为在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而传统车企则在汽车制造、设计、销售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通过合作,华为可以将其技术优势与传统车企的制造能力相结合,共同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汽车产品。
2. 市场需求:汽车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而传统车企在汽车市场上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和销售渠道。通过与传统车企合作,华为可以更快地进入汽车市场,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其市场份额。
3. 政策支持: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这为华为进入汽车领域提供了政策支持。通过与传统车企合作,华为可以更好地利用政策支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4. 资金压力:汽车制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华为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可能面临资金压力。通过与传统车企合作,华为可以分担汽车制造的成本和风险,同时也可以为传统车企提供资金支持。
华为选择与传统车企合作造车,可能是出于技术互补、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和资金压力等多方面的考虑。通过合作,华为可以更好地利用其技术优势和传统车企的制造能力,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2.3.2 华为为智能驾驶及汽车智能化,做了大量工作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在第二届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表示,华为将自主开发自动驾驶所需的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并将搭载于合作伙伴的车型上。
华为的激光雷达采用了先进的激光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的三维建模和物体识别,对于智能驾驶的环境感知和路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华为的毫米波雷达采用了高灵敏度的毫米波传感器和信号处理技术,能够实现高精度的距离测量和物体识别,对于智能驾驶的安全控制和自动驾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他看来,华为想打造一个MDC智能驾驶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建立广泛生态,最终通过开放合作,促进整个汽车产业走向智能化。
2.3.2.1华为为智能驾驶及汽车智能化在技术开发上做了很多工作
1. 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华为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包括传感器、算法、控制器等方面的技术。华为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实现车辆的自主驾驶,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2. 开发智能座舱系统:华为开发了智能座舱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车辆的智能化控制和交互,包括语音控制、手势识别、智能导航等功能。华为的智能座舱系统可以提高驾驶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3. 研发车联网技术:华为在车联网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包括车载通信、车联网平台等方面的技术。华为的车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车辆与车辆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部分已实现,部分为展望)
4. 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华为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包括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方面的技术。华为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车辆的智能化控制和交互,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部分已实现,部分为展望)
5. 提供云服务:华为提供云服务,包括车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远程控制等方面的服务。华为的云服务可以提高车辆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质量。
总之,华为为智能驾驶及汽车智能化在技术开发上做了很多工作,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有助于推动智能驾驶和汽车智能化的发展。
2.3.2.2 华为的智能驾驶,使用了大模型训练
华为自研的盘古汽车大模型,赋能汽车设计、生产、营销、研发等业务场景。官方称,该模型可以在数字孪生空间生成复杂场景样本,使自动驾驶学习训练周期从2周以上缩短到2天之内。
通过模拟矿区环境扬尘、上下长坡、大曲率转弯等场景,并配合样本的自动标注,4个月即完成了对新的重卡车型的适配,大大提升了无人重卡的落地效率。华为商专车自动驾驶云服务目前已在新疆疆纳和内蒙古伊敏露天煤矿投用,可实现60吨的重卡横向误差小于0.x米、精准停靠误差小于0.x米。(仅作为参考,不作为性能指标依据)
2.3.2.3 华为自研了激光雷达,解锁了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
根据对不同自动驾驶等级对传感器需求的分析,一般来说,L3级自动驾驶需搭载1个激光雷达,L4级搭载2-3个,L5级搭载4-6个。相关人士指出,2024年新车型普遍预埋L4级自动驾驶硬件,从选装到标配,引发硬件军备竞赛,激光雷达作为高级别自动驾驶主流方案核心传感器,被视为自动驾驶汽车的“火眼金睛”,但因为价格昂贵一直制约着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
在第十二届汽车蓝皮书论坛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表示,华为在武汉研究所成立了激光雷达的研究团队,目标是在短期内迅速开发出100线的激光雷达,未来计划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约1390元人民币),甚至是100美元(约695元人民币)。
自2020年年底开始,各大车企陆续宣布激光雷达装车,使激光雷达正式步入装车元年。
2023年,华为合作问界部分车型正式商用了激光雷达,问界M7智驾版搭载了华为ADS 2.0,依靠1个激光雷达、3个毫米波雷达、11个高清视觉感知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等传感器,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道路与障碍。在架构的选择上,华为最终选择了转镜扫描架构,因为这是目前为止唯一已经通过车规认证、并已经批量应用在量产车上的激光雷达架构。
3 企业产品合作的几种模式概括
3.1华为与车企的合作造车模式有三种
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有三种:标准零部件模式、HI模式、智选模式。
标准零部件模式指华为为车企提供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零部件以及车辆内部的TMS电源管理、TMS热管理零部件等;
HI模式指车企采用华为旗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HI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激光雷达等超过30个以上智能化部件的全自研技术;
智选模式指华为与车企合作推出智选车型,合作内容包括华为DriveONE三合一电驱系统、HUAWEI HiCar、华为智能驾驶舱、华为鸿蒙OS系统、华为麒麟模组等。
更简单地描述这三种模式,可以用华为提供零部件、HI全栈解决方案、智选合作三种方式来概括。
3.2企业间产品合作的几种模式
为了方便描述,老刘将几种企业间产品合作的模式进行概括并重新定义,3类产品合作模式定义为:PI模式、SI/FI模式,BI模式,定义说明如下:
PI模式(parts In):零部件开发模式/零部件销售模式,包括零部件、定制件,通过产品测试认证进入客户的下游产品。
SI模式(Solution In):解决方案模式,提供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包括产品应用设计所涉及到的软硬件及云支撑方案,让终端的消费者能够体验和应用解决方案带来的便利和增值。一般是提供基础平台,提供参考设计,支持客户做好产品,提供解决方案的增值业务。
FI模式(Feature In):特性方案模式,非全栈一揽子解决方案,仅作为整体解决方案的子集,给原产品赋能,提供产品某一特性的应用方案,如胎压检测、倒车影像,车联通讯等。由于只是一个子集,特性涉及的部分具有可替代性强,整机提供标准接口后可以适配多家的方案,一般为多家替代型产品。
BI模式(Business In):商业协作模式/商业集成模式/生态模式,涉及商业定义、产品定义、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营销业务,商业上关键涉及是商标权、知识产权、销售权、成本与利润分配协议等内容。
3.3产品合作模式术语使用说明:
PI模式尽量对甲方来说,乙方提供的产品在整机厂可能只是个零部件,因此也被称为零部件。但站在乙方角度来说,甲方和乙方产品开发的范围不同,但都是标准产品或定制产品开发,产品开发过程基本类似,也需要经过产品定义、产品设计和开发、测试和验证,也是按产品开发过程进行的。虽然甲方和乙方产品开发的范围不同,但从BOM来说,也都是Parts,从乙方向甲方供货来说,产品集成是个Parts In的过程。
一般日常使用时,SI模式和FI模式可混用,SI/FI模式中,乙方参与的业务过程基本相同,都包括产品的设计、开发指导、测试支持和售后维护。一般乙方倾向于都使用SI,甲方对业务细分时,可能会使用FI来称呼乙方,以说明乙方提供的FI特性方案对甲方产品和系统的主体方案没有明显影响,甲方自主选择产品总体方案,该FI特性方案仅影响产品和系统的接口设计,不会影响或限制产品的主体方案。
BI模式中,一般不涉及合资、不涉及股权。由于涉及商业变现、商业控制权的问题,一般也仅在新产品、新业务时,通过强强联合、战略合作达成,合作双方多通过协议方式来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