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三菱败退中国:年轻员工转入新势力,其他近2000人就地遣散

    智能车参考头像智能车参考头像
    智能车参考2023-11-06

    一凡 发自 副驾寺

    智能车参考 | 公众号 AI4Auto

    广汽三菱,正式宣布倒闭。

    这是第一家倒下的日系合资车企,黯然退场之外,资产处理员工去向也引发了人们广泛关注。

    根据官方公告,三菱在中国的生产设施将由广汽埃安接手,三分之一劳动力也转签埃安,但几乎都是年轻人

    其他的三分之二,曾经据称每月享受着高达4300元的五险一金,如今有人年过半百又不得不开始找工作。

    有人将三菱的败退与这种“高福利”联系起来,其实两者关系并不大,甚至当下的新能源革命也并非主因。

    可以用一句话解释三菱在中国半个世纪的沉浮:

    后知后觉代表选手,永远都是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广汽三菱倒闭,近两千人失业

    广汽集团发布公告,正式宣告三菱退出中国的同时,给出了三菱遗留的债务,股权和资产相关处置方案。

    广汽三菱今后将成为广汽集团全资子公司,设备和土地厂房分别以出售和出租的方式由广汽埃安接手。

    相关工作,比如三菱长沙工厂的生产线改造,在7月三菱“临时停产”后已经开启。

    而正式宣布退出后,遗留问题中最受关注,也是波折最多的,还是员工怎样安置。

    公司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了四种方案:

    • 留在存续公司适配上岗可获得补偿N(自主选择)
    • 适配进入配套厂可获得补偿N+a+β
    • 自谋职业可获得补偿N+a+β+(3/2/1)
    • 内退和特殊员工另有专属方案

    具体执行细节目前还不清楚,某知识回答社区有博主给出了如下推测:

    △图源:知乎@劳动法堂

    从结局来看,其实就是两波人,去和留。

    大概有一千多名员工能留下来,依然是由埃安接手,内部转签,这部分员工几乎都是年轻人,占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

    据媒体报道,转签后的薪资待遇有所下降,虽然福利少了,但起码保住了工作。

    一个造车工厂,其实福利还挺多的。

    汇总多名员工透露的信息,过去的福利主要包括:

    • 每月4300的五险一金
    • 年初1000元开门红红包
    • 生日津贴
    • 高温8天假和800元高温费
    • 周年庆1000元奖金
    • 基层员工年终奖可高达2万元

    还有三菱长沙工厂的员工表示,过去四年他们一年只上一百多天班,公司仍发全勤工资。

    这样的好日子,一去不返。

    近两千名员工没有得到内部转签的机会,无奈开始寻找工作,有失业者甚至年过半百。

    新能源浪潮里,他们在燃油车企学习的技能和积累的经验,能否继续应用,仍然未知。

    曾经享受高福利,如今失业岗难觅。

    命运跌宕,和三菱在中国的经历,何其相似。

    三菱在中国:从“技术佬”到“扑街仔”

    三菱在中国的沉浮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只卖技术,不合资

    -技术入股,合资办厂

    -牵手广汽,成立品牌(2012-2023)

    1972年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大量日资企业登陆中国,其中就包括三菱汽车。

    次年,三菱汽车通过进口进入中国,主要是中型卡车产品:

    不过数量极其有限。

    早期的三菱进中国,只卖技术不合资,其中对中国汽车影响最深刻的,是1997年,三菱与中方合作成立的沈阳航天三菱,主产4G6系列发动机

    该系列型号发动机,一度成为国内绝大部分车企赖以生存的核心零部件,包括长城、长安、华晨、北汽、奇瑞等。

    新势力中,理想第一款车理想One,用的是东安的三缸增程器。而供应方东安动力,正是脱胎于1998年成立的原东安三菱

    以上是三菱汽车进中国的第一阶段。以技术合作、转让为主,客观上帮助了中国汽车工业起步

    90年代中期起,三菱后知后觉开始在华办合资车企。

    不过仍然是以技术转让入股,只参与研发,不参与经营销售。三菱愿意这么做,主要原因还是三菱当时因为丑闻频发业绩下滑,需要新的业务增长点。

    第二阶段合资办厂,技术转让使三菱赚了不少利润,但没有在中国市场建立“三菱”的品牌认知。

    于是在2012年,进入中国近四十年的三菱正式携手广汽,合资成立广汽三菱,走上了其他外资企业30年前就走的路。

    四年以后,广汽三菱迎来第三代欧蓝德的国产化。彼时国产欧蓝德头顶20万元以内唯一可以买到的4驱7座合资SUV光环,月销近万。

    再此后三年,广汽三菱年销连续突破10万辆,终于在2018年达到顶峰,销量突破14.4万辆。

    这是三菱再也没能重温的光辉岁月。五年以后的今天,三菱退出中国。

    △电影《炮弹飞车》,后主演成龙为三菱代言

    三菱如今的败局,很难说和员工的“高福利”有什么关系。

    从自身来说,销量主力欧蓝德本身成绩就比不上途观、CR-V、RAV4的零头,还在2013年-2021年9年没有换代。

    内饰风格老旧,之前还算亮眼的空间跟不断更新的竞品一比也乏善可陈。

    2021年,三菱终于换代新欧蓝德,但是此时三菱汽车已经属于“日产雷诺三菱”联盟,新欧蓝德,其实是日产奇骏换了个壳

    也是这一年,“三缸奇骏玩沙漠”震惊全网。

    △三菱新代言人:熊出没“三宝”

    更致命的,还是这个时间点,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国汽车工业,开始在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中弯道超车。

    今年一季度,三菱“最好卖”的欧蓝德订单仅为三位数,其他车型甚至卖到个位数。

    三菱也尝试过自救,借埃安的平台,造了一辆纯电车阿图柯,去年3月上市,据说累计销量只有145台

    后知后觉的开启合资,后知后觉的换代销量主力,后知后觉的搞纯电车,三菱在中国总是“后知后觉”,总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导致了最终的败局。

    2023年7月12日,广汽三菱宣布已进入临时停产,并决定大裁员,三个多月后,三菱正式退出中国。

    而三菱折戟中国的背后,其实是整个日系的溃败:

    三季度销量战报显示,日系车延续颓势,销量总体为98万辆,同比减少18%,市占率已下滑至17.2%

    日系“带头大哥”丰田,上半年在中国的销量增长仅为1%

    纵观当前的日系阵营,铃木早已退场,三菱被迫离开,马自达日产销量腰斩,“两田”增长乏力。

    可笑的是,日系“新势力”索尼本田的社长(CEO)川西泉对着中国智能车还说了一句:

    中国电车没有技术惊喜,只是排列 APP 图标。

    中国汽车市场高度内卷之下,三菱的败局,也许还将有车企重复……

    次阅读
    30评论
    31赞同
    收藏
    分享
    30评论
    3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