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乐”似乎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重要节点。
电动“老头乐”成为众矢之的
进入10月份以来,关于低速电动车暨“老头乐”的争议越来越多,不仅网上投票超过63%的民众认为必须禁止老头乐,而且连央媒也连续不断的对其进行长篇报道,
另一头,关于该类产品的国家强制性标准,也似乎呼之欲出,加之各地纷纷出台对老头乐的强制化管理,似乎老头乐已经到了“人人喊打的境地”。

针对这一存在的客观事实,除了前几期小编写过的央媒对“老头乐”的报道外,南方报系的《南方都市报》就老头乐的现象也进行了报道。
报道中,除了讲述当下老头乐的生产、使用现状外,也从客观实际出发,指出如果老头乐被禁,将成为无法填补的空缺。目前这类常用用户的出行需求,将不能得到满足,也无法得到满足。

文中最后,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那就是“老年人考驾照”,微型新能源车将是方向。
事故高发与销量高涨并存
作为当下诸多老年人最常态化的代步工具,老头乐早已火遍大江南北,甚至有点“破圈”的趋势,目前不仅老年人在使用,一些年轻上班族也开始选择其作为代步工具上下班、接小孩等。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加之使用人群素质的良莠不齐,使得产品出现了诸多社会安全问题。
据公安交管部门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2018年,因老年代步车引发的交通事故达83万起。其中造成1.8万人死亡,18.6万人受伤。据北京市交管部门统计,2023年北京市违规电动三、四轮车亡人交通事故中,有85%的驾驶人从未接受过驾驶培训。

然而,2017年,全国低速电动车产量达130万辆。此外据河南省工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仅河南省低速电动车产量为49.9万辆,其中三轮低速电动车占42.9万辆。虽然已经国家相关部门整治,销量增长有所放缓,但是其市场增量每年依旧上升。
智研咨询发布的《2023-2029年中国电动三轮车行业市场运行格局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显示,2021-2022年,中国电动三轮车产量分别达1305万辆和1404万辆(包括载货电动三轮车、载人电动三轮车和特种车辆)。

一边是不断增加的交通安全事故,另一边却是持续增长的市场销量。两方面的夹击,使得政府对该类产品的管理迫在眉睫。
光禁不行 替代方案是关键
面对社会安全大于出行需求的管理宗旨,全国各地针对“老头乐”纷纷出台了各类管理措施。
北京、安徽、江苏等地出台规定,对“老头乐”进行严管,其中北京从2024年1月1日起禁止销售、上路、停放等,山东滨州更是在北京的现有政策基础上,增加了“禁止生产”。一场涉及全国的“老头乐”阻击战似乎已经打响。

然而,面对这一严管,就目前效果而言,似乎并不尽人意,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对老头乐的使用已经形成习惯和价值认可;
2、农村和市郊对该类车型管理很难延伸;
3、只知道禁止,而并未出台可替代方案。
以上三个主要因素中,第三点是目前多地禁止老头乐失败的主要因素。
驾照和微型电动汽车是“老头乐”尽头?
对于老头乐目前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状况而言,科学、有效的管理确实迫在眉睫,毕竟规范发展的行业才能长久的发展,于国于民都有利。
为此《南方都市报》提出了产业未来的结果那就是“老年人考驾照”、“购买微型电动车汽车”。

当文章中提出这类建议的时候,笔者不免笑了。因为当年“老头乐”能快速发展被老年人全面接受和喜爱,就是因为方便,对驾驶员要求底。不用考驾照、不用上牌,甚至不用扣安全带。
然而,如果让老年人考驾照,购买微型低速电动车无非让该类产业的整治,又将陷入不可预测的“死循环”,毕竟还是没很好的解决“老年人出行的替代问题”。
当下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如何保障老年人安全、有效出行,毕竟不仅是当下的主要工作,也是未来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
所以,有效、科学的解决老年代步车的问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