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车检方面的信息并不太多,偶尔刷到几条,然而评论区几乎一边倒,埋怨检测站的种种暴力检车行为,事实果真如此吗?
作为一个在车检行业从业多年的人,我来告诉你真相。

在讲述之前先做个说明,不同车型检测方法有所不同,不同地区检测方法也略有不一样,我只以本人所在区域一辆小型汽车为例进行说明。专业术语我尽量不用,不重要的环节也省去。

一、安全性能检测。
1、外检。
主要是在熄火状态核对车辆基本信息,简单查验外观,这个过程没有理由会对车辆造成损伤。唯一有可能的是副驾脚垫被割破。这是因为有个别车型的车架号被打刻在了这个位置,为了清楚拍摄,不得已割破,而且检测站工作人员一般都会提前告知。
有的人说驾驶位挡风玻璃那不是也有吗?没错,这个也是,但年检要求拍摄打刻在车身上的那个,不同车型位置不同,比如发动机舱,座椅下方,AB柱,后备箱等等,年检时有的车在外检等半天,可能就是找不到车架号。
2、上线。
主要是检测刹车性能和灯光强度,整个过程都是低速行驶,均不可能对车辆造成损伤。唯一的风险是在手刹,有的车年限较长,手刹初检不合格,为了达标,复检时用力过猛,导致结构损坏,但这种情况极少出现,因为十年以内的小车和电子手刹是不用检测手刹的。

二、环保检测(也就是尾气)。
这个是重点!
两驱和四驱的检测方法不同,我分开阐述。
1、两驱车,大部分小型汽车都是两驱,尤其以前驱为主,就是发动机带动前轮转动。检测方法为工况法,检测过程最高车速50左右,就是车辆驱动轮停在滚筒上跑,通过不同档位和速度来模拟车辆在道路上行驶。
问题来了,前轮(驱动轮)停在滚筒上不停的跑,后轮(从动轮)停在地面上不动,是不是像前轮陷在泥沟出不来?又或是像行驶在冰面,前轮拼命的转,而车身与后轮就是不动?一旦你猛踩油门你会发现车速到30以后基本就加速不上去了,这是因为行车电脑认为你的车辆打滑了,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或者ABS、ASR等生效,限制车辆换挡,进而无法提速。也因此,车速无法到达50,也就无法检测。所以尾气检测上滚筒第一步是关闭车辆电子稳定系统,否则根本没法检!有的车检测时间很长可能就是这里耽误了时间,找不到开关,因为很多车没有开关(有的是单独按键式,有的从方向盘按键操作,还有的从行车电脑中查找,反正各种隐藏式),主要靠检测人员的经验。
电子稳定系统关闭,就会导致大家经常看到的各种故障灯都亮了,这属于正常现象,检测完毕,重启车辆,大部分车辆加速到40行驶一会故障灯就会全部消除,稳定系统自动打开。
整个检测过程不到8分钟,发动机转速正常,车速不高于50,对车辆来说没有多大负载,也不存在什么损伤。
真正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车辆本身和检测人员的操作。
其一,个别车辆没有电子稳定系统开关,检测人员通过摸索查找开关时会多次试车,就会出现车速一直上不去,转速已经5000以上了,但这个过程维持时间很短,一般不会超过5秒,具体要看检测人员的水平了。
其二,检测人员对车况不熟悉,检测时车辆发生偏移,而安全防护措施又不到位,车辆与检测设备发生剐蹭或者碰撞。因为在滚筒上跑可不同于在路面,方向不是那么好控制,同样是考验检测人员的水平。
其三,车辆本身操控性比较差,检测人员不能按照流程在规定的时间保持规定的速度,导致流程中断,因而需要对车辆进行复检,反复的复检自然会增加车辆内部磨损,这依然要考验检测人员的操作水平。

2、全时四驱车,发动机对前后轮同时驱动,以高档越野车居多。检测方法为双怠速,就是车辆停在路面,保持怠速(空档),按照要求踩油门达到规定转速并保持一定的时间。前后两个转速,一个3500以上,一个2500左右,维持时间都在半分钟左右。正常检测也不会存在什么损伤。
但别以为踩个转速很简单,风险也就在这里。
其一、个别车型(我记得有款宝马和凯迪拉克)有发动机过热保护,3500转以上维持几秒发动机自动降低转速,导致无法检测,需要一些特殊操作,代价就是提高发动机转速。
其二、车辆操控性不好或者检测人员经验不足,2500的转速稳不住,转速过高或过低,检测即中断,导致反复多次检测。
其三、要保持3500转以上,可以踩3600,4000,4500甚至5000,为了保证一次性完成检测提高检测效率,大部分检测人员都会踩到4000以上。也不排除个别人员踩的更高。

看到这个地方的相信你对年检是否伤车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年检如果说伤车的话大概率是尾气检测造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送检车辆的车况、检测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经验、检测人员的责任心、检测站的硬件与软件的稳定性以及检测站的管理水平等。
其实国家一直都在对检测标准和流程进行更新和优化,在保证检测数据正常、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护车辆。检测站的市场化竞争也驱使检测站努力地做好服务工作,所谓的暴力检车大都源自于车主对检测细节的不了解以及对年检制度的合理化的质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