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全球考察团围观,官媒争相报道,汽车充电宝何以备受关注?

    行深智能头像行深智能头像
    行深智能2023-10-23

    近日,在刚结束的第二十九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上,行深智能最新推出的“充电机器人”备受关注,来自新加坡、德国、日本、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清华大学等海内外数十家参观团进行了技术考察,获得苏州日报、苏州发布等多家官方媒体报道,网络点击量突破20W+,成为最近行业热议的焦点。


    那么这款车究竟有什么魔力呢?相信很多新能源汽车车主都遇到过这样一些苦恼,开着新能源车出门,在路上电池电量不足,却发现附近没有充电桩,或者充电桩排队等待的人太多,无法及时给车辆充电,白白浪费大量时间。

    而行深智能最新推出的“充电机器人”,能让汽车拥有像手机一样的移动充电宝,随时随地进行充电。

    01

    新能源车渗透率高充电市场爆发

    2023年7月,我国迎来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这意味着全国有2000万辆新新能源汽车需要充电。据相关机构预测,中国充电桩市场2023至2027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保持46.44%,到2027年预计市场规模为人民币3114亿元。


    而截至2023年8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720.8万台,同比增长67%。桩车增量比为1:2.7,也就意味着接近每3台车才对应1个充电桩,充电难、充电等待问题依旧比较严峻,新能源汽车充电体验感较差,这也是新能源汽车参透率进一步提高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充电难的问题,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增设更多充电桩,但充电桩建设速度目前已经并不算慢,而且充电桩属于重资产运营行业,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有专家测算:“1kW功率的投资规模约在3000-5000元之间,成规模的充电场站投资额均在百万元以上级别”。


    如此高的成本,但回报却十分有限或缓慢,因此也造就充电桩企业极高淘汰率,如何破除这一问题,“移动式充电”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02

    “外出一小时”还是“楼下五分钟”?

    对于充电桩的使用,绝大多数新能源车主的体验并不算好,车多桩少的情况依然存在,车主每次往返充电站及在充电站充电等待的时间往往都大于1小时,此外,还会出现找桩难、排队久、设施损坏等多方面问题。


    基于这一痛点以及新能源汽车充电补能的刚需,行深智能自主研发了汽车“移动充电宝”,采用“电找车”的方案,解决了用户的里程焦虑和充电不确定性

    日本国土交通省参观团考察充电宝


    相较于人工移动充电车,行深智能充电机器人最大特点是无人驾驶,车主只需把车开到充电站,然后花费5分钟发送充电订单,就可以自行离开。


    随后充电机器人就会自动找车,为其提供充电服务。


    03

    四大亮点充电机器人能力解读

    一键召唤,随叫随到。在智慧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用户可通过“行深充电”小程序,像点外卖一样召唤充电机器人,机器人自主移动到达指定车位,提供柔性、快速的充电服务。

    日产汽车参观团考察充电宝


    车规级储能、快速充电系统。充电机器人搭载车规级的储能设备,兼容多种规格的充电服务能力。充电10分钟、续航70公里,快速、安全,有效缓解新能源车主里程焦虑。

    中国台湾参观团考察充电宝


    开放兼容的运营模式。充电机器人的储充系统,是基于微服务架构打造的统一运营管理平台。凭借能源智慧物联网中台卓越的扩展能力,为移动储充、智慧光储充等多业务场景,提供云-边-端一体化的智慧运营服务。

    新加坡交通属参观团考察充电宝


    360度智能避障,安全可靠。充电机器人应用激光、摄像头、红外等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360度全方位障碍物感知,并将其与智能避障、运动行为检测等技术相结合,实现复杂场景下动态目标的实时预测与灵活躲避,提升了机器人的运动精度与安全性。


    未来,在车机数据打通和机械臂自动拔插的技术储备之下,新能源车不仅可以通过充电机器人进行自动补能,还可以与充电场站进行数据融合,实现充电站服务的自动化和无人化。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