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摄像头、传感器,既让汽车变得愈发智能,提升了用户体验,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攸关车企生死存亡的新问题:信息安全。

更强的智能,更大的隐患
今年上半年,某家全球知名车企曝光了一个非常大的隐私丑闻。
这家车企的员工会利用自身权限,侵入旗下新能源车的摄像头,窥探车主们的日常生活。
他们会在私下里分享这些车载摄像头所录制的各种视频,把用户隐私当成自己茶余饭后的乐子,一边嘲笑自己的“衣食父母”,一边无所顾忌的传播这些“趣味”视频,而车主们对此浑然不知。
还有,被这些车企员工偷窥的不止有车主,中招的也包括这家车企的老板,通过侵入老板座驾的车载摄像头,这些员工得以窥见自家老板车库里的限量车型,感叹有钱人的生活。

然而,这样的例子在如今智能汽车浪潮下,并不只是个案。
随着如今汽车智能化程度的加深,智能汽车的概念愈发具象,此前在电脑上、智能手机上都曾出现过的信息安全问题,再一次在智能汽车身上一遍遍重演。
但非常可悲的是,目前并没有多少车企真正意识到智能汽车正面临着信息安全的威胁,对黑客们来说,现在很多的智能汽车几乎处于不设防的状态,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360周鸿祎曾发出警告:既然汽车都可以联网了,用手机都可以远程打开车门,打开空调,那么一定就可以劫持(智能汽车)。
而且随着车内软件和数据量的增加,对黑客来说,攻击汽车正变得有利可图。

从2018年以后,有关智能汽车的信息安全事件正逐年增加,暴露了汽车信息安全防护的薄弱。
两年前,美国政府曾聘请两名安全工程师做“白帽黑客“测试,通过侵入汽车网络,这两名工程师可以让正在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以及让刹车失灵。
电影《速度与激情8》里对这一幕有着生动刻画,反派头目一声令下,整个城市的上千辆车就像着了魔一样,变成了受控于反派的“僵尸车“,在城市街头一拥而上,追杀目标。

几乎可以预见,随着智能汽车的大行其道,软件系统越来越丰富,信息安全风险也会变得越来越高。
车辆信息安全,校验车厂良心
目前,很多国家已经有相关车辆信息安全的行业法规落地,比如说2020年6月,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发布的R155,以及我们国家自己的强制国标《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也正在路上。
然而,有行业人士指出,车企做车辆信息安全是一项纯纯的成本支出,获利空间甚至不如电脑、手机,单靠国家强制标准可能覆盖不了技术发展所衍生的全部信息安全问题。
但是车辆行驶涉及人员安全,所以汽车的信息安全重要性又远高于电脑、手机,所以说,车辆信息安全最终考验的还是车企良心。

2022年9月6日,中国车企比亚迪获得了首个为汽车行业提供道路车辆网络安全问题的国际性标准ISO/SAE 21434证书,从一开始,比亚迪就高度重视汽车的网络信息安全。
据说早在2020年,比亚迪内部就进行过相关测试,邀请权威机构来测试包括车载APP、车内信息娱乐系统、无线网络配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渗透测试,但最终比亚迪都抗住了这些测试,收获了不错的测试结果。
最近,比亚迪又有个信息安全上的小举措引起了广泛讨论,那就是比亚迪在车内摄像头的外面,加装了一个小小的摄像头盖板。

如果车主担心摄像头会泄露个人隐私,完全可以用盖子遮挡摄像头,用这种非常简单、原始却绝对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
说实话,这种设计跟华为智慧屏的可升降摄像头异曲同工,都是通过遮挡摄像头、隐藏摄像头的方式,来保护用户隐私,为信息安全防护加持。
信息安全已成为车企竞争的新赛道
今年9月份,Mozilla基金会检验了全球25款知名车企的隐私政策,获得了一份发人深省的报告。

有些车企会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甚至包括用户个人生活的隐私内容,其中有92%的汽车品牌很少或没有给用户提供个人数据控制权,84%的汽车品牌会与第三方共享用户数据,76%的汽车品牌表示,他们有权出售这些个人信息。
最终,Mozilla基金会得出一个非常尴尬的结论,他们发现汽车是他们审查过得隐私保护做的最差劲的产品,甚至不如一些智能穿戴设备、宠物程序。这样的现实,让Mozilla基金会发布了一封请愿书,敦促汽车公司停止不公平的数据收集计划,并为他们过度收集用户隐私负责。
随着个人对数据安全的愈发重视,可想而知,汽车的信息安全也注定会成为各家车企新的角力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