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非洲摩托车市场:印度巴贾集团的崛起
非洲,一个广袤大地,拥有庞大的摩托车市场,却鲜少被人提及。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非洲摩托车市场的现状,揭开这个市场的面纱。为什么我们要讨论这个话题呢?原因在于中国摩托车企业曾在越南市场遭受挫败,而有人认为这并非完全由企业自身原因导致,而是因为越南政府对中国企业施加了不小的限制,这让我们思考:中国摩托车企业是否在其他市场有所作为?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非洲摩托车市场的情况。非洲各国的摩托车保有量并不高,甚至可以说相对较低。单单印尼一个国家的摩托车保有量就几乎与整个非洲大陆相媲美。根据印尼摩托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19年,印尼国内年销售摩托车达到了653万辆,而2011年更是高达803万辆,这使印尼成为全球第三大摩托车市场。相比之下,整个非洲大陆的摩托车保有量估计在2020年时约为3000万辆。令人意外的是,仅2016年,全非洲就有260万辆摩托车注册。而南非、埃及、尼日利亚和摩洛哥这四个国家的摩托车销量却占据了整个非洲摩托车销量的80%。

在非洲摩托车市场上,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七的企业包括印度巴贾集团、日本铃木、日本雅马哈、奥地利KTM、印度英雄本田、日本本田、以及印度TVS。而印度巴贾集团的巴佳吉摩托车在南非、埃及、尼日利亚等国家市场份额超过35%。以尼日利亚市场为例,2015年,印度巴佳吉摩托车仅仅向尼日利亚出口了50万辆,长期占据尼日利亚40%的市场份额。那么,中国摩托车企业在非洲市场的表现如何呢?

中国摩托车企业在非洲市场的地位并不如人们所想的那样显赫,从总体销量来看,它们大致排在第十位。然而,这位第十位的中国摩托车企业并非国内熟知的品牌,如嘉陵、力帆、豪爵等,而是专注于低端农村市场,以三轮摩托车为主的重庆光宇摩托车公司。那么,为什么中国摩托车企业在非洲市场表现不如印度公司呢?

首先,非洲市场充斥着大量来自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的二手摩托车。这些二手摩托车价格相对较低,而且质量有保证,使购车人可以使用五六年甚至更长时间。南非媒体曾统计,南非的二手摩托车平均使用年限达到8年,这对新摩托车市场构成了一定挑战。
其次,知识产权问题成为中国摩托车企业进入非洲市场的障碍。大型中国摩托车企业尤其受到知识产权的制约。例如,重庆隆鑫曾在南非市场与日本本田公司发动机侵权官司长达7年。这使得中国摩托车企业进入南非市场变得异常艰难。知识产权问题限制了它们的发展。

最后,中国摩托车企业在非洲市场内卷严重,陷入价格战。然而,价格战导致利润减少,无法建立良好的售后服务渠道。因此,尽管靠低价取得市场份额,最终由于售后服务不力而失去市场。
相比之下,印度摩托车企业采取了一些有效策略,使他们在非洲市场获得成功。首先,印度企业没有与日本摩托车企业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发生纠纷,顺利进入非洲市场。其次,他们依托印度裔移民在非洲各国建立了完善的售后和销售网络,尤其是在拥有众多印度裔移民的南非。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因此印度裔移民也散布在英国的各个殖民地,包括非洲。这使得印度摩托车企业在非洲市场具有“本土优势”。此外,印度摩托车

企业在经历与日本合资后,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与中国摩托车企业实际水平相当。
综上所述,印度摩托车企业在非洲市场确实表现出色,被视为绝对的市场霸主。相比之下,中国摩托车企业在非洲的市场份额并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么大。这一差距背后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因素,包括二手市场的竞争、知识产权问题以及内卷竞争等。要在非洲市场获得成功,中国摩托车企业需要采取更加策略性的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并积极借助本土资源。
总之,非洲摩托车市场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市场,虽然印度摩托车企业目前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国摩托车企业仍有机会在这个市场上崭露头角。然而,要想在非洲市场获得成功,必须克服众多障碍,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方能在这片广袤大地上取得一席之地。希望未来中国摩托车企业能够借鉴印度企业的成功经验,实现在非洲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非洲的摩托车市场,仍然值得关注和探索。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