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电动汽车驶入红海 小米汽车还来不来?

    头像头像
    2023-09-12

    (网传小米汽车谍照)

    作者:阳山

    多家媒体报道称,位于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工厂已经开工一个月,虽然处于试生产阶段,每周可生产大约50辆样车。有相关知情人士透露,距离小米汽车的全线量产,就差一纸批文,最快在年底或者明年初实现量产。


    8月19日,雷军与汽车团队现身新疆,拍摄了“为小米汽车而战”的照片并发布微博。据知情人士透露,此举主要是为了让小米汽车在高温环境下进行测试。


    今年8月早些时候,小米汽车拿到造车资质,陆续开放了涂装操作工、电池车间操作工等多个岗位,招聘规模在100人左右。


    从网络上公布的路透谍照,能够清楚看到整车流线型的轮廓和轮毂上小米的标志性LOGO。


    一切迹象都在表明,这次,小米汽车真的要来了!


    高端化转型之战


    前不久,小米集团发布的2023二季度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总收入1268.3亿元,同比下降11.6%;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83.7亿元,同比增长69.5%的同时,已接近了去年全年净利润水平。其中,二季度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为366亿元,同比减少13.4%。这部分业务下滑,主要是由于智能手机出货量减少,背后是全球智能手机的市场需求持续疲软。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消费电子整个行业已经失去高速增长的动力。以致于小米掌门人雷军在今年8月的公开演讲上,直言“做高端是小米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生死之战。”雷军直言,只有做高端,才能倒逼小米在技术上寻求突破,赢得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网传小米汽车谍照)

    造车,无疑成为小米的必然选择,且有着天时地利的基础。凭借在消费电子领域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忠诚度,将为造车提供良好的品牌基础,甚至直接实现转化。而小米在企业链条中具有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丰富的合作资源伙伴,也为其造车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此前的一次亮相,雷军曾透露小米的首款车型会定位中高端,并且会用上交付之时的尖端技术和尖端水平,价格很有可能在10-30万元。很显然,小米希望通过首款汽车的定价,扭转小米“性价比”的固化形象,想要籍此实现集团品牌向高端进化。


    因此,这次造车与此前手机的路线大为不同,一开始就坚持自建工厂,自研自产。在小米汽车接二连三被曝出的部分软硬件配置,也彰显出足够的诚意:激光雷达、800v平台,还有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等产品技术,高成本当然希望寻得高回报。


    有意思的是,雷军曾在个人微博发起过一次关于小米汽车定价的投票,在1.7万人参与的投票中,选择10万以内的投票最多,其次是10-15万,选择30万以上的人最少。


    此外,10—30万元的价格标的,与目前国内主流新能源汽车商家的”价格混战”相比,并不具备明显优势,短期内无论是用品牌口碑还是价格去争取市场,都将是一场硬仗。


    “烧钱”赶进度


    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二季度,小米研发开支达到45.55亿元人民币,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有14亿元,用于汽车研发。除了研发这样的刚性支出,小米“看不见的手”也在行业内和资本市场上频繁挥舞。


    公开信息显示,在刚刚过去的8月,上海同驭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小米旗下北京小米智造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为股东。同驭汽车主要专注于下一代线控底盘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产品布局为线控制动系统、线控转向系统以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涉及电子液压制动系统 EHB、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等产品。


    据悉,成立于2021年9月的小米智造基金,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上游供应链、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消费电子等与公司产业链相关的企业进行投资。


    类似这样的产业链投资操作并不鲜见,自动驾驶方面,2021年8月,小米花费7737万美元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DeepMotion深动科技的所有股权,该公司主要为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和自动驾驶应用提供包括感知、定位、规划和控制在内的全栈软件解决方案;在芯片方面,2021年9月,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投资了黑芝麻智能。动力电池方面,卫蓝新能源、中创新航、赣锋锂电、蜂巢能源等多家电池上游企业小米汽车都有出手。据不完全统计,自小米官宣造车后,3年多时间内,包括小米智造投资基金在内,小米系公司已有超过50起投向汽车领域的投资,不知不觉间,小米已经将触角伸入新能源汽车的方方面面。


    按照雷军的计划,小米造车在投入方面,将会在10年内陆续投放100亿美元。如果真能落地,在新能源车企里也堪称大手笔。同时雷军还透露,小米集团已经布局12个技术领域、99个细分赛道,未来5年,将技术投入1000亿元人民币。这些,都离不开真金白银的硬实力。


    好消息是,小米很稳定的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但现金储备是在增加的,从去年同期的1025亿元增长至目前1132亿元。这意味着小米有着很强的造血能力,这个数据也明显高于多数新势力车企,同时,也为后续为造车业务持续输血提供了坚实保障。


    毕竟,对于入局稍晚的小米,想要在短时间内构建汽车庞大的产业体系,“烧钱”可能是最立竿见影的方法。


    动作太慢 入局已晚?


    “小米的问题在于太慢了,没有预料到2020年新能源还是蓝海,2023年已经红海了,就连新势力里小鹏和蔚来都没预料到这一点,还以为亏本换未来的话术还能‘忽悠’几年,目前来看都不好用了。”一位长期关注国产新能源汽车动态的发烧友,对于小米汽车给出这样的评价。


    按照小米高管在近几次的媒体采访中再次确认,小米将在2024年实现量产。但在国产新能源汽车竞争愈加白热化的今天,不禁引人担忧:小米汽车想要成为新能源汽车“全球前五”的愿景真的容易实现么?


    从定价来看,前排大佬“比亚迪”新能源和混动从7万元到30万元均已布局,且不乏热销款,相同性能下难有比亚迪的成本,而相同的成本下又未必有更核心的技术;而特斯拉目前在国内市场也牢牢掌控20-30万元区间的市场。此外,还有广汽埃安、长安长城等等,哪一个都是强有力的对手。


    从功能上看,作为科技型企业,小米的科技属性,或许可能将现有的小米生态链与汽车形成完整串联,通过电视、手机、手环、视频等联动出一些亮眼的功能,但这对于其它汽车品牌而言,也不算特殊的痛点。而之前备受关注的辅助驾驶功能,无疑是当下增加科技属性的价值点,但无疑又会造成高成本,又将循环定价问题。


    从销量来看,根据8月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数据中,深蓝汽车实现销量1.5万辆,踢馆造车三剑客“蔚小理”,超越了小鹏汽车的1.37万台。这其中,“快”是深蓝汽车实现销售突破的关键之一。而这些数字背后也与交付能力息息相关,对于小米而言,后续还需要面临产能爬坡的挑战。


    尽管小米高管在近几次的媒体采访中反复强调,小米造车进展一切顺利,尚未感知到市场的实际反馈,“麻烦”先找上门来。


    媒体报道称据企查查显示,9月5日,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起诉了冰零智能科技(以下简称“冰零科技”),起诉理由为“侵害技术秘密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深挖之下,冰零科技还有一层特殊身份,它是家小米汽车生态圈的公司。很显然,感受到危机的特斯拉,在小米汽车的萌芽状态已经开始出手了。尽管目前双方对此事并未明确表态,但“江湖险恶”已经为尚未入市的小米汽车上了一课。


    对手很强大,但市场也并非没有机会。9月5日,在工信部召开的重点行业稳增长新闻发布会上,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超过45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出口63.6万辆,同比增长1.5倍,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强劲增长点。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工业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对于扩大消费、畅通循环、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复苏具有重要意义。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加码的政策护航,行业仍处于上升通道。


    只是,根据媒体此前披露消息称,小米亦庄电动汽车工厂已经竣工,交付工厂开始建设,预计年产能20万辆。这对于锚定“行业前5名,年产量超过1000万辆”为目标的小米汽车,意味着要将比亚迪、特斯拉、上海通用五菱、大众和宝马其中之一取而代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迄今为止,已经实现量产销售的造车新势力,除了理想刚刚实现盈利,绝大多数仍处于亏损状态。潮水退去后,第一批玩家黯然离场:酝酿了二年多的滴滴造车项目卖给小鹏,百度退居二线服务吉利,绿驰、奇点等倒下去的数不胜数。而随着以特斯拉为首的车企开始掀起价格战,2023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可以用惨烈来形容,留给新势力的时间和空间也越来越少。


    当然,相比2015年,雷军投资蔚来的时候,智能电动车在如今,产业链成熟度还是人才储备都今非昔比。无论如何,造车或许都不是“九死一生”的创业了,但想要占据一席之地,也绝非易事。难怪雷军会押注“人生全部声誉”在造车上,打算背水一战。

    次阅读
    评论
    6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6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