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批量快速调整
把同一品种和同一型号的零部件凑在一起,即把批量加大,不换冲模,尽量多次连续冲压进行大批量生产的做法,现在仍是生产现场的常识。福特生产方式大批量体系的关键就在这一点上。美国汽车企业一直证明,有计划地进行大批量生产对降低成本最有成效。
丰田生产方式与此相反,而是“尽量缩小批量,迅速变换模具”。这是我们生产现场的口号。
福特生产方式和丰田生产方式为何竟如此不同,并形成对立呢?
例如,福特生产方式要加大批量来提高产量,所以,在各处都要有工序间的库存贮备。丰田生产方式则不同,其考虑方法是要把这些库存可能导致的生产过剩的无效劳动和浪费,以及管理这些库存的人员、土地建筑物的负担完全消除。
因此,为了做到“准时化”,正在采用后一道工序到前一道工序领取需要零部件的“看板”方式。
为了贯彻前一道工序只生产后一道工序所领走的同一数量的零部件这一原则,必须准备人员和设备,以便全部生产工序都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只生产需要的数量。这时,如果后一道工序在时间上和数量上都不均衡地索取零部件,前一道工序就必须在人员和设备上都准备好不均衡供应的最大能力。显然,这会提高成本,是一种浪费。
彻底杜绝无效劳动和浪费,是丰田生产方式的宗旨。因此,要严格地实行生产的“均衡化”,消除生产上的波动。这样做的结果是:要使批量减小,同样的产品不大量流动。例如,在生产“花冠”和“卡丽娜”的时候,不采取上午全生产“花冠”,下午全生产“卡丽娜”这种汇总生产的流水作业方式,而常常是采取相互交替生产两者的方式。
简而言之,福特生产方式的想法是集中生产同一工件,而丰田生产方式的做法则是“因为最后在市场上的每一个顾客都要买辆与别人不同的汽车,所以在生产方面也要一辆一辆地制造,在生产零部件的阶段也要一件一件地生产,也就是贯彻了一件一件地同步生产”的精神。
为了达到生产“均衡化”而使“批量减少”的结果,当然出现了“快速换模”的需求。在1945年前后的那个年代,丰田汽车的生产现场,换装大型的模具需要2~3小时,因此就效率和经济效果来说,养成了尽可能“不换模具”的习惯,所以“快速换模”一开始就受到了生产人员的强烈抵触。
模具的变换调整必然使效率降低,使用成本提高,因而让操作者愉快地进行更换调整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方面观念必须改变。
迅速变换程序,在实行丰田生产方式上,是绝对重要的。由于把批量变小造成了变换程序的需要,作业者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反复练习。
1956年至1965年是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内进行均衡化生产的阶段,变换调整模具的时间已经压缩到1小时以内,也有达到15分钟的。1966年至1975年的后半期,已缩短到仅仅在3分钟以内。这是操作者按照需要实施训练,打破常规取得结果的例子。
无论是通用汽车公司,还是福特汽车公司,或者是欧洲的汽车企业,都实行了有自己特点的合理化生产;但是,丰田生产方式争取实现的生产“均衡化”中却没有具有他们的特点。
仅以更换大型冲模为例,欧美各国企业仍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会触及这个问题,目前这些企业很少需要频繁更换模具。争取实现零部件的统一化是非常革新的做法,但他们一直追求的仍然是扩大批量的规模生产,靠计划生产取得大批量生产的效果。
福特生产方式和丰田生产方式任何一方都有自身的优点,而且两者都在日日求新与改革,无法下结论说哪一个更优秀,但是我个人深信在低增长的时代,以丰田生产方式较为适合。

福特一世的前瞻眼光
如果读了索伦森的著作,会让人觉得亨利・福特一世不是大批量生产方式之父,而是资助者。这似乎是揶揄之词,尽管如此,我还是佩服他的伟大。
我想若是美国汽车大王福特一世如今仍然在世,他也会愿意采用我们的丰田生产方式。每当读起福特一世的著作,我就深切地感到他这个天生的合理主义者对美国社会的工业状况持有非常冷静的科学态度。
无论在均衡化问题上,还是在探讨企业的浪费问题上,福特一世的观点都具有正统性和普遍性。
下面从福特一世的著作中引用一段有关他对工业的基本观点,题目是“从浪费中学习”。
“人如果什么也不用,那就不会产生浪费,这是再清楚不过的道理。但如果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又将如何呢?假如我们不使用任何东西,那么一切东西不都是浪费吗?完全停止对公共资源的利用,那是保存它,还是浪费它呢?有人要用彻底的节约精神度过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以备于晚年,那是保护他的财产还是浪费他的财产呢?他是一位建设性的节约家还是一位破坏性的节约家呢?
天然的资源不加以利用,把它保存起来,这不是贡献社会,而是一种执着于物质比人重要的保守理念。现在,美国的天然资源可以充分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不会有资源缺乏的烦恼,但是我们该烦恼的是劳动力的浪费。就以煤炭的矿脉来说,以煤矿的矿脉为例,煤炭在矿山里睡觉,它就不是很重要的东西。但如果把煤块挖出来运到底特律,它就成了重要的东西。
因为煤体现了在开采和运输时所消耗的人的劳动量。如果我们哪怕浪费一点煤,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利用煤,那么,就等于我们浪费了人的时间和努力。即便生产了被浪费的东西,那也不能得到大量的劳动报酬。我的有关浪费的理论,将从物质本身追到生产物资的劳动。我们的愿望是利用全部劳动价值,以便对全部劳动价值进行支付。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利用而不是保存。为了不浪费时间,我们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物质。物质本身是不需分文的,当它还没有落到经营者的手中时,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也许有人认为,把物质仅仅当作物质来节约,同因为物质体现了劳动而要节约的道理是一样的。但是,这两种观点的差别很大。如果把物质看作体现劳动的东西,就会更加注意使用。即使物质可以再生并再利用,也不要轻率地把它浪费掉,因为废物利用是需要劳动的。不出现能够利用的废物是最理想的事。
我们这里有大规模利用废物的部门。这种部门,仅就知道的来讲,一年可以取得2000万美元的利润。不过,随着这一部门的发展和它重要性的增加,以及它具有的显著价值,我们开始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废品?”既然不要浪费,就应当注意再生。
于是,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对整个工序进行了调查……到目前为止,由于我们研究和调查的结果,我们每年节约了8000磅(1磅=0.45359千克)的钢铁。这些钢铁以前都是作为废铁通过重新付出劳动进行再生的。相当于每年约300万美金的金额,或用另一种适当方式以工资率换算的话,相当于雇用2000名以上的劳动者。这种节省方式,可以简单地做到,但为什么以前从未如此做,现在想起来,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