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网络主播……是平台经济下发展形成的新业态劳动者。根据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到8400万人,占全国职工总数的21%,已经成为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业态劳动者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在为社会提供便利的同时,还在稳定增加就业、提升居民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新业态从业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业态从业是一个与传统就业存在显著差异的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没有明确用人单位或者有多个用工主体,灵活性和去组织化既是其特点也是优势,不能用过去劳动关系标准套用甚至是框住鲜活的新业态实践。
究竟该如何落实对新业态从业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在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滴滴针对网约车司机群体,探索性地推出了“橙意保障计划”,从收入保障、权益保障、发展保障三个层次出发,尝试探索落实对网约车司机的劳动者权益保护。

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存在诸多难点
与传统业态相比,新业态用工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的劳动者与雇佣单位两方演变成劳动者、新业态企业和消费者三方,从而使得劳动者与新业态企业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和模糊,劳动者对新业态企业的依赖性不强。
典型的新业态的用工特征也和传统业态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一是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上下线时间非固定化,二是收入提取相对快捷,收入以周或天为单位短周期提现;三是非固定工作场所,工作场所往往很广并存在非确定性;四是可以同时为多个用工主体合作;五是进入退出相对自由,相比传统行业可以开始与结束与相关用工主体的合作较为便捷。
“正是由于这些变化,传统意义的劳动关系很难适用,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用工关系。在这种劳动关系的变化过程中,新业态下就业人员的劳动保障权益如何得到很好的保护,正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新趋势、新课题与新问题。”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欧阳昆泼指出,例如,在传统用工模式中,劳动者的工作安排、工资发放、保险缴纳等,专属于一个用人单位执行,但新业态的用工模式中,生产要素出现了拆分、分解至诸多企业的态势。
具体到不同的细分业态,面临的问题也不同。滴滴出行平台司机部负责人严辉介绍道:“在公众的印象里面,众多网约车司机、外卖配送员、即时递送配送员可能都属于新业态从业者,但具体到细分行业,由于各个行业本身属性不同,从业者的工作模式、需求就会不同,从而导致面临的劳动者权益保护也有所差异。”
另外还需要看到的是,互联网还处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新业态层出不穷,不同业态的商业模式还处于变化演进过程中,在发展定型之前还会不断冒出新的问题。随着科技发展可能会有新的商业模式产生,这也会导致劳动者和平台的互动关系处于不断演化的过程中,也就造成了较难用固定的模式去做好相应领域的劳动者权益保护。
欧阳昆泼进一步指出,目前我国新业态劳动者权益在落地中还存在制度、 司法、监管等方面的问题。例如现行法律法规覆盖不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在法律上该如何界定,缺少相应的明确规定;另外,现行法律法规没有设立专门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规定。其次司法裁判标准不统一,当前,传统就业模式仍是我国劳动关系的主流,而新就业形态较传统就业模式而言特征新颖、独特,使得在司法实践中的裁判理念、标准、尺度不统一,尤其是救济标准的不统一,导致同样的情形给出的裁判结果却各不相同。

从新业态从业者的诉求中探索权益保障
针对网约车司机的权益保护没有先例可行。网约车司机的用工特征符合新业态的用工特征,如何为滴滴平台的网约车司机构建一套权益保护体系就存在很多难点。例如虽然平台上注册的网约车司机非常多,但司机的做单习惯不一样、活跃度不一样、对保障的关注重点也不一样。针对不同类型的司机该如何制定不同的保障?
在探索制定针对网约车司机的权益保障计划时,滴滴选择了走“群众路线”,倾听广大网约车司机对于权益保护的诉求。
“‘橙意保障计划’的诞生不是闭门造车。我们首先充分学习了相关政府部门在新业态劳动者保障方面的要求和指导,平台进行积极响应;同时我们非常重视来自司机师傅的反馈,并搭建了线上线下的反馈体系,包括线上线下服务网络、客服体系、司机服务体系、线下司机恳谈会等等,通过对司机反馈大量分析,尽可能抽取司机诉求中的公约数部分,以针对更广泛的司机群体,做好劳动者权益保障。”严辉介绍道。

滴滴的“橙意保障计划”,从收入保障、权益保障、发展保障三个层次出发,为滴滴平台的网约车司机搭建了一套权益保护体系,三层保障层层递升,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滴滴还积极落实主管部门关于降低抽成的要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司机奖励和补贴,完善分配机制,确保司机师傅们获得稳定的收入,优劳优得。2023年以来,每个月服务时长超过30小时的所有司机月均抽成为13%,其中,5成以上的司机月均抽成低于15%,9成以上低于20%。
每一项与收入相关的机制背后,背后都是复杂的存在。例如外界看起来很简单的帐单,其实背后并不容易。严辉透露,网约车的计价原理是考量因素较多,不同的订单类型、长短单的区别、平峰高峰的区别、是否涉及到堵车等等,如何把它完整地、透明化地呈现给司机师傅,本身是有一定难度的,最初在行业内也没有可借鉴对象。“但这也是我们该做的事,我们也是业界率先来做这个事情的。”
“橙意保障计划”第二部分的权益保障其实是针对滴滴所在的交通出行行业特征,定向推出的一些保障产品。
“出行场景环境多样,随着淡旺季供需和收入的波动,如何帮助师傅们提升抗风险的能力、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我们不断摸索,也做了多种尝试。”严辉说道。
针对灵活就业的特点,滴滴投入补贴和资源,并联合保险机构推出了多项保障。比如,滴滴为司机免费提供了“关怀宝”安全保障产品,正在试点的滴滴司机商业养老保障、滴滴司机家庭医疗及意外保障,由平台提供补贴支持,满足师傅们更高的养老和医疗需求,还有车险直连优惠和配套的省险宝服务。
在广泛听取广大司机和乘客的建议后,滴滴还在今年启动“清凉一夏”计划,在暑期3个月期间,为司机师傅们发放5亿元高温补贴,和司机共担夏日出车成本,鼓励司机配合乘客需求开空调,共同提升夏日出行体验。
据了解,司机师傅在奖励时段和区域内出车完单,配合乘客需求开关空调,可获得“清凉一夏”专属高温补贴。目前,武汉、重庆、北京、上海、广州、长沙、西安等全国众多城市已经多次发放该补贴。
一位来自重庆的司机师傅表示,他已经参加了20多次滴滴高温补贴奖励活动,共领取了三百多元,领取的补贴奖励,可以基本覆盖开空调增加的汽油成本。笔者从滴滴了解到, 6月28日-7月31日期间,在重庆已累计超4万名司机参与活动。
“橙意保障计划”第三部分是探索发展保障,针对的群体不止包括想与平台合作长期发展的司机,还包括只想在平台平稳地完成“人生中转”的司机,在线下平台会通过司机服务团队努力为师傅答疑解难的基础上,通过交流社区、荣誉激励体系,邀请司机师傅们参与到从业环境的共建之中;针对有职业发展或“充电”需求的司机,滴滴推出了职业技能培训和免费考证课程;还有线下司机福利站、线上福利商城、福利体检等。
滴滴还成立了为特殊困难司机提供公益帮扶的“滴滴关爱基金”,也通过“橙果计划”支持司机子女进入大学,累计惠及4万个司机家庭。在主管部门指导下,滴滴还在全国多地建立了司机流动党支部,推进司机加入行业工会,希望师傅们“建家”“恋家”“当家”,更有归属感。

严辉表示:“基于过去几年的积累摸索,包括和保险机构的协同创新,平台和保司共同打造定向司机的保障产品去推动网约车司机的劳动者权益保护。这个过程中我们虽然是摸着石头往前走,也收到了一些司机师傅的好评。”

还需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新业态是新的,滴滴针对网约车司机推出的“橙意保障计划”也是一个新鲜事物,而人类接受一项新事物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是滴滴推出的不少由平台兜底的保障产品,司机还在慢慢接受的过程中。
“比如去年年初开始试点推动的两个重要的保障产品,一个是滴滴司机家庭医疗及意外保障,另一个是滴滴司机商业养老保障。养老保障的费用是平台交一份,司机交一份,司机任何时候想退保,可以把两份钱都拿走。”严辉说道,“目前我们在逐步试点过程中,我们相信平台实实在在做补贴的关怀与诚意会被看见也相信司机师傅用起来之后,经过口口相传之后,渗透率会逐渐提升。”

对于目前的“橙意保障计划”,滴滴方面认为,其框架是相对完整的,但在更深更广的层面还有需要完善的空间,例如在这个框架之下如何去覆盖更多受惠的人群,如何对司机师傅特别关注点做到更厚实的保障,以及如何撬动更多的合作伙伴、社会资源共建这份事业。
毕竟,关于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其实不止需要相关平台参与,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和国家力量。欧阳昆泼举例说道,例如工会作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组织,需要在新业态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现有涉及新业态的司法争议案件存在较大争议,亟需法院部门出台相关的司法解释或是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统一司法裁判尺度;行业组织或者行业协会也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提高行业人员技能和人员权益保障意识等。
严辉透露,滴滴还在不断地呼吁以及跟社会各界拓展合作,以更好地做好对网约车司机群体的保障。滴滴已经在和网约车的上下游企业,汽车厂商、保险公司、汽车租赁公司、维修保养公司探索更纵深的合作。例如近几年车险费用逐渐上涨,在司机的出车成本中的占比也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滴滴联合保险公司和司机三方,做了一款叫“省险宝”的产品,鼓励司机安全出车,从而能降低保险费用。这是一种通过奖励补贴从而培养司机师傅安全意识和习惯的创新模式。在安全出车的情况下,司机师傅出险的次数降低,第二年的保费也会下降,形成了一种安全的正向循环。
另外,乘客对司机师傅在平台的体验和感受也非常重要,乘客对服务者的一个正向肯定评价或回应,对司机的心态、价值感、满足感、荣誉感都有非常大的帮助。朝着司乘文明共建的方向走,网约车司机会提供更好的服务给乘客,乘客也能够收获更满意出行的体验,形成正向大循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