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黄仁勋访华“鸽”了,但中国仍是车圈大佬热门打卡地

    来源:【中国汽车报】

    继特斯拉CEO马斯克来华获得高规格接待之后,网上热传英伟达CEO黄仁勋于6月6日来华,并与腾讯、理想、比亚迪、小米等企业高管会面。不过,最新消息显示,黄仁勋在结束2023台北国际电脑展之行后,已经返回美国。

    虽然黄仁勋来华之事“放了鸽子”,但近期仍有一大批汽车行业高管和科技界大佬到访中国。开放的外商投资环境、完善的本土供应链、潜力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都在不断吸引着跨国车企的目光。

    01

    汽车圈大佬排队来华

    马斯克是最新一位访华的车企高管,而一趟中国之行,直接拉高了特斯拉的股价。数据显示,仅5月30日一天,特斯拉市值大涨逾250亿美元,马斯克也借此重夺全球首富宝座。这反映出投资者对特斯拉中国业务的看好,以及中国市场的分量之重。

    44小时的中国之行中,马斯克被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接见,就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特斯拉在华发展等议题进行交流,这种接待规格显然是超出常规的。马斯克还与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进行交流,并参观了特斯拉上海工厂,收获满满。

    就在马斯克到访前一周,通用汽车董事长兼CEO玛丽·博拉也来到中国,到访了上海。5月24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会见了玛丽·博拉一行,后者许下了“下一次30年”的合作承诺。这是她时隔6年再次来到中国,上一次是2017年8月,当时她与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共同为上汽通用累计销量突破1500万辆庆贺。

    至于4月中下旬的上海车展期间,跨国车企高管们更是“组团”到访,包括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大众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奥博穆、宾利CEO艾德恩·霍马克、日产汽车首席运营官阿西瓦尼·古普塔等,显示了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

    福特汽车CEO吉姆·法利则赶在上海车展之前到访了中国。4月12日,江西省委书记尹弘在南昌会见了吉姆·法利一行。后者还参观了长安汽车,并表示,福特一直将中国市场作为福特战略重点,高度重视与长安汽车的合作。

    此外,近几个月,苹果CEO库克、英特尔CEO基辛格、高通总裁安蒙、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阿斯麦(ASML)总裁温宁克等全球最顶尖的科技大佬们也陆续来华,而这些企业,都与汽车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为何来华,或许正如温宁克所言,中国是“必须要进入的市场”。

    02

    大批投资涌入中国

    各大车企掌门人来华,某种程度上是在向外界释放信号,审视和加码中国市场。尤其是电动化和智能化,是各大外资企业密集落子的两大核心赛道。

    玛丽·博拉在5月下旬到访上海期间明言:“将携手中国伙伴致力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随着泛亚新能源试验大楼、广德电池安全试验室快速落成,上海金桥、湖北武汉两座奥特能工厂拔地而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的智能系统及软件工程中心(ISSEC)挂牌成立,通用汽车在华转型也正在提速。按计划,到2025年,其在华合资企业——上汽通用在电动化、智能网联领域的投入将超700亿元。

    德系车企的在华投资方向也非常明显。以宝马为例,其正在加快电动化车型的投放和动力电池迭代。5月18日,华晨宝马迎来20周年,其宣布,将于2026年起在沈阳投产纯电动新世代车型,与之配套的总投资100亿元的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全面动工。华晨宝马沈阳研发中心二期扩建项目也于当日正式启用。

    随后,5月28日,大众集团(中国)大众安徽首席财务官哈约根表示,大众安徽将继续投资合肥,计划总投资231亿元人民币。5月30日,大众中国与合肥经开区签署协议,宣布总投资近10亿欧元的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落户合肥。该项目集整车研发、零部件研发和采购职能于一体,将成为大众集团在中国最大的科技和创新中心,预计将于2024年第一季度投入运营。

    马斯克到访虽然没有公布明确的投资信息,但也释放了与中国进一步紧密合作的信号。有消息指出,马斯克计划把上海工厂的年产能从目前的约100万辆,提高到175万~200万辆。马斯克还有意推自动驾驶、机器人、储能等项目在中国落地。

    除了整车企业外,大型零部件供应商也在顺应主机厂的需求增长,选择在华扩产,包括采埃孚、法雷奥、博世、大陆集团、安波福、舍弗勒、Mobileye等。其中,5月26日,采埃孚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二期新厂房落成及采埃孚集团亚太区转向产品线第2000万套电子助力转向产品(EPS)下线仪式在上海举行。“目前,以中国为主体的亚太区销售额占到采埃孚全球的约25%,我们的计划是到2030年,将这一比例提升至30%。”采埃孚集团董事斯蒂芬·冯·舒克曼称。

    03

    竞争?合作?

    外资巨头密集落子中国,原因之一可能是感受到了本土厂商的竞争压力。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销售占比达到79.9%,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近年来,零部件领域的本土厂商也不断崭露头角。民生证券此前发布研报称,国产替代拐点已来,长城、长安、吉利、理想、小鹏、零跑等多家自主车企对国内零部件供应商的认可度逐步提高,订单放量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另一方面,相较欧美,中国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似乎更高。随着汽车产业快速走向“新四化”,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已从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变成全球最大的新技术试验场。

    在这种情况下,合作创新成为跨国车企及零部件巨头在华投资合作的新趋势。就在5月29日,法雷奥与滴滴自动驾驶签署了战略合作及投资意向书,法雷奥将对滴滴自动驾驶进行战略投资,并共同开发针对L4级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智能安全解决方案。

    还有不少外资厂商选择了国内自动驾驶芯片公司地平线作为合作伙伴。继去年10月官宣与大众集团联合开发及成立合资公司后,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上,地平线宣布与采埃孚进行深度战略合作。采埃孚基于地平线征程5芯片开发的第一款中国版“采睿星”高性能计算平台将于2024年第三季度交付给客户。另外,地平线与大陆集团还将深化合作,双方投资设立的合资公司大陆芯智驾将基于地平线下一代高性能芯片,打造行泊一体域控3.0产品。

    可以看出,面对飞速变化的汽车市场,外资企业希望通过加大在华布局力度,联手本土厂商等方式,实现全速追赶。不难预见的是,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市场的活力及潜力不断被激发,随着中国市场成为拉动全球汽车业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外资企业在国内的投资热必定还会持续下去,也会迎来更多国际车圈大佬来华“打卡”。

    本文来自【中国汽车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