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发动机企业开启“新航海时代”

    中国汽车报头像中国汽车报头像
    中国汽车报2023-04-27

    在整车海外出口效应的带动下,零部件企业“走出去”正重新得到关注。不过,相较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从“0”到“1”,作为传统燃油车“三大件”之一的发动机,在“出海”航程中面临的则是另一种挑战。

    借力整车出口加速走出国门

    去年以来,伴随中国汽车出口站上新台阶,发动机企业纷纷强化海外业务布局,海外出口已成为发动机市场增长的新动能。

    据了解,2022年,潍柴出口发动机5.5万台,同比增长56%;今年一季度,潍柴出口发动机1.85万台,同比增长61%。在接受机构调研时,潍柴动力表示,中国重卡“出海”已成趋势,考虑到海外市场需求旺盛及中国高端制造业竞争力逐步提升,预计今年重卡出口仍会保持高景气度水平。

    2022年,解放动力交出发动机出口56045台、同比增长65.3%的亮眼成绩单,涵盖奥威、铂威、劲威等全系列产品,特别是11升以上大功率机型,出口量达14657台。

    在轻型车动力领域,2022年,得益于配套的长安凯程大中型皮卡在沙特、智利等海外市场热销,云内动力出口销量同比增长50%。

    在出口方面,玉柴也有不俗表现。据统计,2022年,玉柴出口发动机超过4万台,同比增长40%。玉柴预判,随着产品品质持续提升,竞争力不断加强,预计未来5年,中国商用车出口总体仍将增长。“因此,国内发动机企业应该提高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意识,将资源逐渐转移,科学规划、有的放矢。”玉柴海外事业部市场营销部总经理刘宏博对《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截至目前,玉柴产品在海外市场保有量已超过59万台;为确保海外市场稳定增长,玉柴制定了相关战略规划,即到2025年,出口量需达9万台,其中国内配套出口6.5万台,海外属地配套2.5万台。

    “现在是‘出海’好时机,尤其在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内卷’的当下,海外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发动机企业而言,与其‘内卷’、不如‘出海’。”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告诉记者,近两年,中国汽车出口大幅增长,说明我们的产品在全球市场得到了比以前更多认可;国内发动机企业也应将市场开拓重心向外延伸,将出口作为一条重要战线,将海外市场当作重要市场打造。

    打开新思路扩大市场版图

    此前,中国内燃机出口主要集中于低附加值产品。不过,随着配套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产能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成为内燃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出口产品也开始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方向升级,我国发动机出口市场有待进一步挖掘。

    “在乘用车动力领域,发动机出口目的地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目标市场,也可进入很多欧洲国家。”许敏表示,十几年前,很多人认为乘用车发动机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目前从技术上看,我们的产品出口到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存在壁垒,能够满足欧盟、美国的法规要求,同时具有性价比优势。可以说,自主发动机企业已步入可与国外产品同台竞争的阶段,不妨到发达市场去试试水。

    “从区域来看,商用车发动机出口依然集中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传统目标市场,南美、东南亚、北非地区市场规模位列前茅,这也是中国商用车企业重点开拓的区域市场。”刘宏博介绍称。

    “对中国发动机行业而言,未来商用车海外市场排放标准升级是一大机遇,所有车型要重新进行认证,届时会是产品切入与批量导入的好时机。”解放动力海外市场部总监杨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来看,打入欧美的高端、低排放市场难度较大,且多年来欧美发动机企业的品牌认知度很高。不过,近两年来,国内发动机企业在很多海外市场产品导入速度加快,用户群体不断扩大,未来获得的认可度也会越来越高。

    在近期举办的首届中国商用车论坛上,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产业政策研究部部长朱一方指出,2022年,我国对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14国共计出口商用车14.59万辆,同比增长20.9%,其中,越南、印尼和澳大利亚居前3位,出口量最大的产品是柴油载货车和牵引车。“商用车企业‘走出去’需重视RCEP市场;要进入欧盟市场,必须重视排放标准等相关认证;虽然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区域的商用车市场并不大,但因要满足市场、关税等方面的要求,中国车企能否进入还需持续关注。”他说。

    应更重视研发及服务属地化

    对于国内发动机行业而言,海外市场还有广阔的“新大陆”待开垦,不过,“出海”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

    “发动机出口还面临地区差异带来的政治、人文、语言等问题,以及国内友商及欧美企业的强势竞争,少数国家设置的高额关税壁垒及地方保护政策等。”刘宏博表示,基于此,玉柴开拓海外市场坚持“一国一策”的战略,持续加大资源投入,配合车企和经销商在目标市场进行实地调研及产品适应性开发,为客户打造差异化的产品。在具备产业化基础的国家,战略性建设KD工厂,规避局域关税壁垒;同时,加大属地化配套的开发力度,投入相应人力资源、加大市场推广和服务政策力度,力争实现产品配套属地化、销售属地化、服务属地化。

    “就像很多国外企业入华需要考虑中国市场的特色一样,我们出口也不只是简单地把产品卖出去,而是要深入了解当地市场在产品和政策法规方面的要求,推出适合的‘出海’策略。”许敏认为,汽车出口前景向好,欧美发达市场对高性能发动机的需求,对于我们自主品牌企业是非常好的机会,发动机企业应加强对海外重点市场的技术支持,技术开发也应面向全球市场。

    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总监徐政表示,海外市场并不是单一市场,涉及中东、南美、欧洲等不同地区,不同市场的法规标准不尽相同。研发方面,此前考虑到成本与效益的平衡,发动机出口局限于简单的适应性开发,随着开发的深入,海外市场与技术研发建立起直接的对接关系,以解决出口过程中的法规、工况、需求等问题。“要针对不同市场进行发动机的适应性控制开发;此外,由于路况不同,中国市场和欧洲市场对混动车型的需求不同,对发动机性能也有不同需求,需要面向不同市场工况进行改进。”他说。

    “售后是另一维度的重要问题。目前,大部分国内企业的销售策略还是通过国外经销商,在售后国际化方面跟进不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长此以往也会影响到出口。希望车企在开拓海外市场时,能带动直销店或4S店的建设,打造售后体系,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不过,这也需要出口量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成本与效益的平衡。”许敏对记者说。

    “售后服务体系建设确实是‘走出去’的一大挑战。”杨诚表示,受限于人力资源、运输成本、基础设施等因素,国内汽车企业的海外经销服务网络不如国内市场的齐全,导致服务周期更长。尤其对商用车用户而言,服务的响应迅速至关重要。因此,把国内在培训、索赔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海外市场,也是解放动力这几年一直在推进的重要工作。面向未来,整车与发动机企业的协同“出海”也很重要,与整车厂商联手开拓市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邢敏指出:“近年来,我国内燃机出口有着很好的表现,值得更多关注。企业应使‘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化布局,拓展新的发展领域与空间;此外,还要建立布局合理、快速高效的服务网络,促进信息化的深入应用。”

    文:武新苗 编辑:庞国霞 版式:赵方婷

    给小编加个鸡腿!

    次阅读
    1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