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宝马被迫转型为军工厂,但宝马并未停止汽车研发,且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零部件水平。战争使宝马损失惨重,虽然宝马在战后采取各种措施恢复生产,但错误的产品定位和混乱的经营模式使其濒临破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宝马的工程开发和制造工艺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在战争期间,宝马与制造商Stoewer和Hanomag合作,共同生产了1.6万辆的325 KFz3(即为德国吉普)。虽然这款325并不是由宝马设计的,但它配备了由宝马生产的6缸发动机(原为BMW 326发动机),其精密的四轮驱动底盘为所有车轮都提供了独立的悬架和转向系统。虽然KFz3从未出现过宝马的标志徽章,但它的存在体现了宝马卓越的技术实力。因为战时需求,宝马被迫生产飞机发动机,如V12和BMW 801等。宝马成熟的飞机发动机技术为之后汽车发动机技术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战争后期宝马工厂被摧毁。1944年7月,宝马位于慕尼黑的发动机工厂遭受了炸弹的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宝马的资产被全部没收,宝马维也纳的分公司交由奥地利政府管理,宝马的埃森纳赫工厂被划入了苏军的控制区,慕尼黑地区的工厂则归入美军的控制区。宝马由一家举足轻重的大公司沦落为没有生产自主权的公司。
战后宝马汽车业务恢复缓慢,原因之一是战后条款不允许生产;二是汽车生产设备和设计图纸都留在了被苏军占领的埃森纳赫工厂;三是德国当时原材料非常匮乏。1951年,宝马终于推出了自己战后的第一款车,但是失败的产品定位使宝马在1959年面临破产危机。
推出多款高性能车,效果不达预期
战后第一款BMW 501销量未达预期。1951年宝马推出BMW 501,该车搭载了战前常见的6缸发动机,配备了齿轮齿条式转向系统和新型变速器。501采取了钢锻制车身,比战前的BMW 326更长更宽,净重达到1430kg。由于较为笨重,501的部分性能受到了影响,最大功率只能达到65PS。这款车在当时的标价高于15000德国马克,相当于德国人平均年薪的4倍,比竞争对手梅赛德斯-奔驰的220还高出了近4000德国马克。虽然宝马501的发动机技术和设计都略胜一筹,但是梅赛德斯-奔驰当时已经实现量产,这使得501竞争力大大降低。当时德国处于战争恢复期,并没有太多的消费者有资本去购置新车,更不用说是501这种如此昂贵的车。董事会曾预计每年销售3000辆501,但实际上在501销售的6年里,其年平均销量只有2000辆左右,错误的市场定位使宝马遭受了损失。
BMW 502搭载战后首款V8发动机,因售价过高销量不佳。1954年宝马在日内瓦车展上推出了BMW 502,虽然在外观上和501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其性能却完全不同。升级后的3.2L全合金V8发动机,将最高功率从此前的65PS提升到120PS,使BMW 502成为当时速度最快的车之一,0~80km/h的加速时间只需要11s左右,比501快了5s。随后,502被改装成了救护车、轿跑车和敞篷车用来满足富豪们的需求。但是其高达17800德国马克的售价,让许多人望而却步,502在推出的第一年只售出了190辆。
设计精良的BMW 507,因把控成本失败未达到预期效果。整个欧洲的经济都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本土市场需求有限,因此许多欧洲汽车制造商开始进军美国市场。在1954年的纽约车展上,梅赛德斯-奔驰发布的300SL取得了喜人的销售成绩。宝马为了进军美国市场,在1955年推出了507,该车搭载了V8发动机,配备了叉骨前悬架和全新的更短的底盘,最高功率可达150PS,定位在梅赛德斯-奔驰300SL和MG跑车之间。由于采用了手工铝制车身,507的成本飙升,过高的定价导致最终销量仅为253辆。不过,这款车展现了宝马特有的“运动性”,加深了消费者对宝马品牌的印象。
进军小型车市场——ISETTA
宝马买下伊斯塔(ISETTA)的版权,开始生产小型经济车。20世纪50年代,对当时德国大多数购车者来说拥有一辆便宜的小型车才是现实的选择。然而,宝马却设计生产了一系列豪华高档的极其昂贵的车型。这些价格高昂的车并没有给宝马带来可观的利润回报。于是宝马开始逐渐把目光转向更贴合人民大众的小型经济车。1953年,位于意大利米兰的Iso公司设计出了一款微型汽车,宝马是获得许可生产它的几家公司之一。这款车最大的亮点是其前开门的设计。宝马于1955年推出的ISETTA200和ISETTA300搭载了R25摩托车的单缸250ml四冲程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3PS,最高速度为80km/h。ISETTA的经济性符合时代背景,满足了当时的市场需求,上市当年销量接近1.3万辆,之后持续增长。
推出新品填补产品带空白
20世纪50年代末期,德国经济持续好转,人们不再满足于只提供最基本出行需求的ISETTA,开始追求更大更好的真正的汽车。于是为了弥补经济型轿车和豪华轿车之间的产品空白,宝马基于ISETTA的概念,设计了一款适合中产阶级的BMW 600。这款车的轴距被加长,增加了侧门,采用了双缸水平对置发动机,最高功率可达19.5PS。宝马在1959年推出了BMW 700。这款车采用了与大众甲壳虫相同的后置空冷水平对置发动机,最大功率为30PS,排量为700ml,是宝马首款采用一体式车架结构的汽车。在1959年法兰克福车展面世后,消费者立刻对这款风格新颖,线条清晰的汽车产生了兴趣,引发了一波提前订购的热潮。在1959~1965年,各种衍生的BMW 700车型累计产量188121辆。
匡特家族力挽狂澜
投资回报率过低,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宝马濒临破产。从1951年恢复业务以来,两极分化的产品策略让宝马还未能拥有一辆真正能赚钱的车。虽然ISETTA被证明是一个时代性的成功,然而其微薄的利润无法弥补宝马摩托车需求的减少,更不用说豪华汽车市场的持续亏损。直到1956年,宝马管理层为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重组,但为时已晚,当时巨大的资金缺口无法填补。《明镜报》对宝马当时的车型评价说宝马生产的是“只供临时工和总经理们使用”的产品。在1959年12月,宝马举行了董事会会议,巴伐利亚政府介入了拯救宝马的行动,他们希望将宝马出售给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然而这场收购没有实施。
就在宝马风雨飘摇之际,德国近代历史上一个显赫的工业家族——匡特家族出手挽救了宝马。赫伯特·匡特(Herbert Quandt)收购了宝马的股份,给宝马注入了大量资金,要求立刻研发可靠大方且有价格优势的中端车型,并从其他工厂调了许多工程师和科研人员过来辅助宝马。匡特家族不仅在研发、财务、产品策略上对宝马有很大助益,其管理方式和行事作风也对宝马之后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宝马的技术虽然得到了提升,但是战后因缺乏资金,产能恢复缓慢,失败的产品定位和混乱的管理将宝马一步步地推入深渊。这说明,只有领先的技术无法使公司取得成功,优秀的产品和精准的市场定位是必不可少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