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视界科技
编辑/视界科技
前言:
据统计,在2020年度,德系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到达了23.6%,位居第一名。
近年来,中国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销量市场,当然也是德系车企最重要的战略市场。

但是在前段时间,德国本土的一家媒体-德国之声,透露出了一个消息:德国车企正在准备全面撤出中国。
德系车全面退出中国市场,对消费者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那吃亏的到底是谁呢?

德系车企
不久前,德国本土媒体突然发布了一篇文章,名字为《德国车离不开中国市场吗?》,文章发出后,立马引起了德国网友的热议,其中不乏各种经济学专家分析原因、预测结果。

老话说的好:从何处来,到何处去。而既然提到了德国车撤出中国市场,那就先看看德国车是如何进入中国市场的。
1984年,大众进入中国市场,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生产技术和经验都不算太完善,甚至可以说是落后。

而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选择引入德国车企,其实是一件利好的事情。
首先可以为中国提供大量的汽车产业工人,这对以后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可以刺激一下中国的自主汽车制造业,让他们可以更加快速的进行产业改革,良性竞争下国产品牌可以得到更迅猛的发展。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公务、商务、出行、代步都更加便捷。

大众在中国上海组装的第一辆车,就是人们熟知的白色老款桑塔纳。
而在这之后,大批德国车企都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前景,也纷纷加入了进来。

1986年,梅赛德斯奔驰引入中国市场,人们开始感受“大奔”魅力的开始,就是这辆奔驰W126。
1989年,作为大众旗下品牌的奥迪,也随之进入中国市场,在奥迪正式落户一汽大众之前,还曾经组装过600辆奥迪100,当时还作为政府的公用车来使用。

在这之后,宝马、欧宝、保时捷、迈巴赫等等一系列都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市场也没有让它们失望,其中不乏有一些没落品牌,因为中国市场的强大,而“满血复活”。
目光回到现在,就以2020年的大众为例,一年时间大众一共交付了530万辆汽车,年营收额更是达到了711亿欧元!而在这之中,有百分之53%的车,都被中国市场消化了。

所以从车企本身来看,选择退出中国市场,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德系车退出中国市场都有哪些损失
成本
首先要知道汽车制造业是一个非常完整而精密的行业,很多考虑运输成本的车企,选择了一次投资终身收益的方式,在中国建造他们的汽车制造产业链。

如果在这个时候选择退出,那就意味着要从其他地方重新开始,这也是一次很大的损失。
而且以我们国内的劳动力成本来说,如果选择在国外重新建厂造车,在用工量和劳动成本上,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得不偿失。

而我国对于这种外企入驻,也是有政策扶持和支撑的,如果退出,在别的国家可不一定会有这种福利待遇。
经济损失
根据德国的经济学家预测,如果德国车企退出中国市场,可能会间接导致德国整体的经济下滑百分之五以上!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21世纪虽然出现了很多可以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行业,例如互联网行业、生物制药、人工智能、芯片技术、碳纤维和新型材料之类等等。
但是德国一个都没抓住,与这些经济增长点失之交臂,他们现在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汽车行业了。

未来
除了这些损失,当然还有失去了中国的这个新兴市场,随着中国民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汽车在人们的心中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外每10个人有8个人拥有汽车,而在我国这个比例只有2-4成,也就是说中国的汽车市场其实还有很大的前景。

而德国如果退出中国市场,并不意味着不卖给我国,但是相对来说运输成本之类会高很多,届时面对溢价较高的德系车,可能不会再成为我们的首选。
而面对这种情况 ,德系车企在国外市场饱和,国内市场需求量差的情况下,可能会慢慢的走向覆灭。

退出和进入中国市场下场如何
对于退出中国市场这件事来说,德系车完全可以参考下别家企业的下场。
法系车雷诺,这个品牌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是在中国的雷诺,主要生产技术都是日系的的,2020年雷诺退出中国市场的时候,全球销量是294万辆,而在两年后,销量暴跌到146万辆。

后知后觉的雷诺,想到当初留在湖北的工厂,想和吉利共同生产混动汽车,以便能够重新回到中国市场。
耐克,作为国际知名得到运动品牌,曾经扬言到中国的市场没那么重要,随即在2022年,耐克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直接蒸发8000亿,而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之后,在俄罗斯市场同样失利。

戴尔,曾经作为芯片巨头公司,在停止使用中国芯片之后,全年销售额的三分之一直接消失,无奈之下只能通过裁员来平衡开支,6600多名员工含恨离开。

可以看到,因为各种原因而主动或者被动放弃中国市场,带来的后果不容小视,可能他们也会后悔吧。
同样道理,选择进入中国市场的品牌,成功被“救活”的也不在少数。

捷豹和路虎,这是两个汽车品牌,但是因为同属于印度塔塔集团,当初一度走向倒闭的品牌,在毅然决然的进入中国市场后,销量猛增,直接跻身顶尖品牌行列。

宝沃,作为一个德国汽车品牌,在其悠长的发展史中,有大约50年的时间直接销声匿迹,而在近几年宝沃选择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开发了各种新能源车型,销量虽然不算优秀,但也让这个集团焕发生机。

凯迪拉克,作为一个通用旗下的豪华一线品牌,在08年金融大危机的时候,曾一度濒临倒闭,不过随后因为将战略目光聚焦在中国市场,日子也慢慢的好了起来。
虽然还有很多撤离中国的外企,并没有出现破产的情况,但失去了中国市场这么一大块蛋糕,无形中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对我国的影响

在面对德国媒体的文章发布之后,很多人也是对这篇文章发表了看法,其中不乏一些危险言论:“有本事你退出中国啊?”“离了谁地球都照样转!”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如果德系车企真的强行退出我国市场,造成的损失也不是单方面的,对我们国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中最严重的影响就是产业链缺失,德国当初入驻我国之后,投资建厂、生产制造,不单单养活了汽车上下游5000多家公司,而且还创造了几十万个就业岗位。
就拿人们所熟知的BBA来举例,2021年宝马在中国的销量是84.5万台、奔驰在中国的销量是78.2台、奥迪在中国的销量是64.4万台,数据中可以直观的看出,人们对于德系车还是非常喜欢的。

而德系车如果撤离之后,首先肯定会损失一大部分的买家,其次是跟的德系车相关联的这些小公司,也都会面临着倒闭。
而大量公司的倒闭和德系车生产制造部分的离去,就会有大量的失业人员出现,可能还会导致一波“失业潮”,无数的空闲劳动力会涌入市场,无形中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稳定因素,而且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甚至有可能,对整个汽车生态圈都是一次冲击。
打个比方,你买了一辆宝马,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出现了一点小问题,你选择去4S店维修一下。

可是你到了之后,被通知现在官方技术人员都回到德国了,你只能去外面找个地方修车,售后服务体系在外企撤离之后都消失了,你会怎么想?
而很多豪华品牌的车,本身质量只是一方面,完善的售前售后体系也是一方面。

再比方说保时捷,4S店推出每年可以享受一次免费的车型改装,顺便附带一次全车保养,等候的时间可以在单人包间享受一次高端用餐。
不同地区的销售中心,每隔一段时间还会邀请车主参加不同的晚会或者宴会。

这些东西都不是花钱可以得来的,而外企强行退出之后,这些东西肯定绝大部分都会被拿掉。
届时的情况就是,无论你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好的车,你买到的只是一个产品,其他什么服务都没有,卖完人家走人了,请问你还买吗?

而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整个汽车生态圈造成冲击,就怕别的车企看到这样也能卖车,而选择纷纷效仿,到时候无论是对车主还是车企,都是一场无法挽回的灾难。
只有负面影响,没有利好消息?
其实对于现在的中国市场而言,已经变成了一个买方市场,车企之间的竞争是更加激烈的,对于购买车的车主,他们也是更加“内卷”的。

所以如果德系车退出之后,相对来说国产车就会收获巨大的市场份额,恰好我国可以利用这次机会,来大力发展我们的自主汽车品牌。
目前我们国产汽车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了,唯一欠缺的,就是品牌影响力,而在中国市场的强大支撑下,国产车品牌做上去相信只是时间问题。

毕竟对现在的人们来说,品牌赋予给汽车的价值,是要大于汽车本身的配置的。
对于目前的市场现状和国情来说,新能源汽车的势头已经无法被替代,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同新能源汽车。

而国产汽车品牌在新能源这个领域上,建树不容小视,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量达到了700多万辆,同比增长率达到了93%!
而德系车的退出,国产汽车品牌一定会强势崛起,或许有一天,中国汽车可以在世界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结语
对德系车企来说,中国可以找到替代的汽车品牌,可他们却无法再找到替代的巨量市场 。
国产车应该掌握核心技术,由跟随者变为引领者,由次要地位变为主要地位才是根本!
关于汽车的生产,40年来我们已经成功闯出“一条路”,国产汽车品牌的崛起已经无法阻挡,相信在不久的明天,中国制造的汽车也可以大放异彩,惊才绝艳!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