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本田:孤傲无法赢得EV大战,现实主义才是明智之选

    汽车新思维头像汽车新思维头像
    汽车新思维2022-08-26

    导语:只有自己手持光亮,靠自己的双脚向前摸索走在前,才是真正的做生意

    编译 / 淋 漓

    来源 / 日本经济新闻 橋本真実

    概论:接下来将正式参战电动化(EV)竞争的本田,全球年度销量407万辆(2022年3月财报)的本田,很难与在世界汽车制造商中同属中级的其他品牌如丰田、大众匹敌。它一方面通过与其他公司联盟来弥补规模不利,另一方面,在下一代电池等最尖端技术开发上寸步不让,用坚实和固执的战略咬紧巨人们。

    01、“上到2楼,就把楼梯抽掉”

    这是在本田研发现场经常能听到的话。在严峻的环境和无法回头的状况下,硬逼技术团队在极限状态下绞尽脑汁。


    即便如今,坚信人能在极端情况爆发无限潜能,这种信念在社内依旧根深蒂固。

    “在外人看来,可能会觉得说‘不是2楼而是10楼’。”说这话的,是本田研发子公司、本田技术研究所负责全固态电池开发的梅津健太。面向EV竞争,全固态电池才是电池关键。

    围绕左右EV竞争态势的先端技术,本田也在自主开发上倾注力量,但目标并不能轻易达成。

    枥木县芳贺町本田技术研究所大楼一角,身穿白色衣服的研究员在弥漫刺鼻味道环境中调试材料。这氛围,与其说是设计四轮车和二轮车的汽车制造商,不如说是化学品制造商研究室。

    这里正在研发的就是全固态电池。与目前EV中主流的液态锂电池相比,全固态电池不仅充电续航里程更长、充电时间大幅缩短,还具备更高安全性,并作为能大幅降低电池价格的技术而备受期待,各大汽车品牌都在研发竞争上削尖了脑袋。

    02、 “一招逆转”的可能性

    将电极材料混合后通过滚压车压缩成板状。正极和负极紧密贴合,再施以高压提高密度。将一枚压成金属板一样的电池像千层糕一样重叠后装入一个容器里。经过严密的封装后的电池板集合体,就能产生未来替代燃油来驱动汽车的力量。

    这占据EV车辆成本3-4成、能大幅左右续航里程及基本性能的电池,是面向电动化开发竞争最重要的领域。如果能优先其他公司率先成功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本田就可以在EV竞争中取得具大优势。

    在此之前,本田拥有混合动力(HV)、燃料电池车(FCV)等在汽车上搭载电池的开发经验。尽管如此,对于本田来说,次世代电池的开发,也几乎从零开始。由于社内缺乏对电池开发的足够见解,正推进引入外部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在公司多年的社内工程师也为开发绞尽脑汁——中坚力量是在发动机、电机、车身、燃料电池等领域有多年经验,并掌握生产技术的技术骨干。他们开发焦点不再是“电池是否可行”,而是转移到了“是否能高效量产”。可见其通过集结汽车制造等生产技术而希望尽早构建EV量产体制的苦心。

    “无论开发有多么艰难,在汽车上我们有过去的业绩和内制基盘。但像全固态电池这样从是否真的能量产尚不知晓的状态而开始开发,回顾本田历史也是极其罕见。”梅津这样评价难度。

    本田计划投资约430亿日元、在2024年春季安装验证用的生产线。并且计划在20年代后半段实现量产车搭载全固态电池。这个开发项目聚集众多一线工程师,手握大笔预算,并公示了路线图,受到社内外高度关注。

    梅津健太说:“预算和人员都大幅增加,再度感受到了公司对于全固态电池开发是动真格的。”

    之所以在全固态电池自主开发倾注如此大力量,是因为相信这项技术可能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大和证券的首席分析师箱守英治分析:“如果全固态电池能够顺利完成,那么之前没有对液态锂电池进行大投入的本田,从结果上看可能找到‘正解’”。

    汽车制造商站在顶端、零部件供应商位于底端的产业金字塔结构正逐渐分崩离析。软件领域IT公司加大攻势,狂刷作为电池制造商存在感。现如今,什么都靠自己开发、通过销量和成本控制赢得一席之位这种传统制造业理论已无法通用。

    在这之中,本田分开使用“自己的力量”和“携手伙伴”,坚定不移推进电动化战略。

    03、“告别燃油车”宣言的冲击

    “先进国家整体的EV、FCV的销售占比将在2030年达到40%、35年达到80%,到2040年将实现全球100%。”

    2021年4月,三部敏宏在社长就任记者见面会上表示,本田将油门到底加速向EV的转型。转向EV或FCV,意味着放弃在燃油车领域多年积累。

    对发动机技术能力强烈自负的本田能在日本汽车制造商中率先喊出“告别燃油车”口号,并且说出此话的,正是在发动机开发领域有多年经验、技术出身的三部社长。足以可见本田经营层面向EV时代的意志和决心。

    社长就任记者见面会后的1年,2022年4月,本田再次展现以四轮车事业为中心的电动化方针,预想从现在开始的8年后,也就是2030年,EV生产将超过200万辆。但这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前、当时全球年销量在450-500万辆、按照至少40-45%转换换算。


    04、扩大与GM合作

    向EV转型,对于汽车制造商无法回避的就是确保电池。电池不到手,EV事业成长战略就终于画饼。而如特斯拉和大众等制造商都设立巨大的电池工厂,丰田也明确了将向电池开发和设备投资2兆亿日元。

    问题在于如何确保电池。在这一方面,本田选择了由“携手伙伴”掌舵。首先,作为最重要的北美市场,本田选择与美国通用汽车(GM)强化合作关系,由后者调配其与韩国电池品牌LG Energy solution联手生产的Ultium电池。

    其次,双方更进一步探讨在北美合资生产电池可行性。于本田而言,北美市场是其合并营业利润58%(根据22年3月财报)的钱箱。这个市场不允许失败,但突然独自出资数千亿日元的巨额投资风险巨大。本田希望一边观察当地EV市场动向,一边切实地踏步前进。

    当然,双方合作并不止于电池。虽然以前也有以GM的EV平台为基础,面向北美市场共同开发EV车型,但接下来将扩大到全球规模。双方将共同开发量产EV,计划在2027年以北美为切入口投放。这对于过去坚持独立开发的本田,可以说是难以想象。

    05、边跑边想的“现实解”

    已先行普及EV的中国,本田决定从车载电池的世界最大品牌宁德时代调配。2020年,本田通过向该公司进行约1%股权出资强化双方合作关系。在此之后,今年春天中国专有EV品牌“e:N”正式发布。

    其他人怎么做的呢?

    在日本,日产品牌的EV车型LEAF则导入了远景动力 (Envision AESC,神奈川县座间市)电池,并将搭载2024年上半年发售的轻型商用EV车型。

    如果是像丰田、大众这样的在全球有巨大销量的巨人,瞄准规模效应带来的好处进行巨额投资,但像马自达和斯巴鲁这种小规模只能通过资本合作,活用与丰田关系,对EV市场“隔岸观火”,也可能采取“完全的跟随者战略”,以回应核心粉丝群。

    对此,本田在各地域构建协作关系,原则上由合作伙伴完成电池调配。与大众和丰田这种将电池进行垂直整合的制造商相比,本田投资目前还停留在最低限度。现在的局面是,在市场进展比较快的中国和北美,尽早准备以防陷入“没有可以销售的EV”,在普及尚需时间的日本就等待时机。这是既能控制投资风险,又不落后于EV转型浪潮的强硬战略,也可以说是边跑着前进边考虑“现实解”。

    熟悉汽车产业的中西自动车产业研究中西孝树分析师认为:“丰田逻辑是什么都要亲力亲为,本田选择了合理的想法。”

    06、通过软件系统盈利

    仍有尚未解决的课题,就是EV另一个主角:软件系统。

    汽车作为“移动的信息终端”,软件系统产生的价值也是重要收益来源。通过OTA装置,车辆可通过无线通信接入网络完成日常功能更新。在汽车上装载“车载OS(基础系统)”,可以使用各种app,为驾驶者提供新的价值。

    本田方针也是独自开发车载OS系统,以对抗丰田、大众,并确认未来10年将在电动化和软件系统领域投入约5兆亿日元。2022年,本田还更新开发体制,取名“software defined mobility 开发统括部”并启用。

    但现状是,与已经在实车上搭载OTA的特斯拉等相比,滞后是无法否认的。丰田成立了先端软件开发子公司Woven Planet Holdings,积极踊跃从海内外募集工程师。而本田对于软件人才获得以及开发体制准备尚不明朗。

    这一点,与索尼集团合作的EV新公司或会成为扩大软件领域成果出发点。software defined mobility 开发统括部部长玉川裕说:“(与索尼合作)刺激我们产生了改变自己的想法。”EV新公司开发的服务和技术也会应用到本田公司中,并期望2030年通过软件系统实现超过千亿日元规模盈利。

    支持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担任掌门人的藤泽武夫(本田原副社长)留下了这样的话:光明火炬须是自己的手。意思是,只有自己手持光亮,靠自己的双脚向前摸索走在前,才是真正的做生意。

    作为面向EV时代的生存战略,融合了坚实合作伙伴与独立技术开发的本田。为了能够在EV时代的汽车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持续盈利,手持光亮向前迈进的道路也不能退让。以三部社长为首经营层作出一个又一个决断的积累,以及一线技术人员创意努力,将决定本田未来命运。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

    End.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次阅读
    2评论
    4赞同
    收藏
    分享
    2评论
    4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