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近年来国内一线车企纷纷推出有自己特色的混动技术,比亚迪的DM-p和DM-i、长城的柠檬DHT混动、吉利的雷神混动、奇瑞的鲲鹏混动,外加上汽的第二代EDU和长安的蓝鲸iDD混动,现在的国内混动市场,可以说是“各村有各村的高招”。而在合资车型上,丰田THS、本田i-MMD也各有千秋。
究竟哪种混动技术最先进,越来越困扰打算购买混动车的消费者。而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对于混动技术,很多非常流行的说法却都是错误的,或者说不够准确的。
认知错误一:行星齿轮是丰田的专利

很多人一说到丰田的混动,就言必称行星齿轮,简单地认为行星齿轮是丰田的专利。甚至认为没有行星齿轮就做不好混动。
其实,行星齿轮组的应用在汽车行业还是比较广泛的,比如AT变速箱就是多个行星齿轮组的结合,在一些差速器中也有行星齿轮的存在。行星齿轮本身,并不是丰田的专利。

丰田THS混动系统的核心部件是一套丰田公司称为“动力分配器”的行星齿轮组,通过这套行星齿轮组,实现功率分流,构成混联式结构。通过行星齿轮结构耦合发动机、电动机,实现混联输入,丰田混动的主要优势是高效率、低油耗,而劣势在于在高速行驶和急加速等状况下的动力输出较弱。无法兼顾燃油经济性与性能表现。
事实上,通用玩行星齿轮,比丰田玩得更牛。通用创造了全球最牛的混动变速箱,用的是三个行星齿轮器套在一起,实现复合分流的功用,复合分流可以在低速时采用输入式,实现转速跟功率的解耦,但是在高速时又超过丰田,从输入式切换到复合分流,让效率持续保持在比较高效的状态——这,是丰田也做不到的。
认知错误二:增程式是落后技术,没有未来

增程式汽车曾经被认为是解决充电、续驶里程难题的较优方案。但近年来,几款增程式车型被认为实际油耗不低,进而被认为这项技术本身失去了前途。
没有发动机直驱始终是增程的短板,如果长时期高速行驶,增程式车型会出现明显“小马拉大车”的状况,油耗直线上升。目前市场上某些增程式车型的油耗问题,不仅在于其采用的三菱发动机技术过于老旧。事实上,增程式混动车型的实际能耗表现不仅取决于发动机本身的效率高低,也与能量转换效率,即从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再从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中损失多少密切相关。

但另一方面,增程式汽车所配装的发动机排量往往较小,其优势在于发动机在负责发电时,可以始终保持在高效范围内运行,持续为电机或电池提供电能。从理论上讲,增程式混动车型比传统燃油车的能耗更低,也比亏电状况下插电式混动车型的馈电能耗低。
此外,增程式电动车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相比插电混动,增程式技术在控制上也具有优势,是解决续航里程、环境适应性等问题的较佳方案。从当前来看,增程式车型能在部分场景起到替代作用,特别如在高寒地区,由于纯电动汽车存在电池适应性差、动力锐减等缺点,增程式电动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再比如,增程式混动还具备一个PHEV插混车型无法比拟的优势——以日产的e-POWER技术为例,具备全时电驱的特点,它始终由电动机驱动,具备纯电车一般的灵敏平顺及强劲加速性能,同时其发动机运转时间比传统混动车型减少50%,驾驶体验超过绝大多数HEV或PHEV混动车型。
对于增程式技术未来的发展命运,现在从学界到业界尚有争议。增程式技术的出现是对新能源汽车行驶里程不足的补充,争议的关注点聚焦在增程技术是否环保,以及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增程技术会否失去存在的价值等。
如果是与PHEV插电混动和HEV混合动力相比,增程式技术并不过时,同为“过渡”的二者,谁都无法彻底取代谁。
认知错误三:DHT是未来混动的唯一路径

传统的混动技术路线之争,是丰田THS所代表的DHT,与欧美厂商主推的P2架构之间的竞争。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丰田THS了。丰田THS是DHT(Dedicated Hybrid Transmission,混合动力专用变速箱)的代表技术,与丰田不同的是,本田的i-MMD和中国自主品牌的各种DHT,采用不同的机械结构,实现了类似THS行星齿轮组的效果。

P0-P4的区别,主要是电动机所处在的位置不同。P2架构中,电动机位于变速箱离合器之后,变速器之前——简单地说,P2架构是在传统燃油车的结构上,在变速箱的输入端加入电机实现混动,其优点在于动力性很强、特别是高速工况表现好于THS,但劣势是传统变速器带来相对较大的死重,电量不足时效率较低(也就是所谓馈电油耗会较高)。
在丰田部分开放THS专利(吉利和广汽就直接采用了部分甚至完整THS技术)和自主品牌加强自身研发的背景下,丰田THS所代表的DHT混动路线,似乎成为了当下混动发展的“趋势”。一些对混动技术了解不深的媒体同行,也在部分主推DHT技术品牌的官方话术影响下,对上汽、长安所代表的P2混动技术大加非议,甚至武断地认为这就是“落后”的混动技术。

长安UNI-K iDD混动系统
在新能源技术仍存争议,尚未有定论的当下。混动技术原本就只是从内燃机到未来能源(纯电、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等等)间的过渡技术。客观来说,与丰田THS、本田i-MMD有着相似路线的DHT在油耗层面有一定优势,但就此认为P2技术就是落后技术,只要是DHT就吊打P2技术的,过于简单粗暴。
就像DCT和AT,DCT效率更高但有顿挫感的问题,AT平顺性和可靠性更高,但在急加速时效率不如DCT。DCT和AT各自有优点和缺点,同样叫做DCT的变速器,兰博基尼所采用的和江淮瑞风所搭载的肯定不能同日而语,而同样叫做AT的变速器,采埃孚8AT和爱信4AT自然也区别巨大。如果单纯从结构上下断言,认为保时捷PDK不如爱信4AT,那么显然是愚蠢的。

之于混动,其实道理相同。混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综合系统,一些车迷和媒体简单地认为DHT相对P2一定更先进、应用表现更好,这显然不仅对混动技术缺乏客观认识,也违背了物理学原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混动由于需要同时配备内燃机、电动机和动力电池,其死重相对更大,所以本来就是一项“过渡”技术,而现阶段混动技术的核心,就在于如何让内燃发动机工作尽可能工作于最佳工况。与此同时,机械结构的传动效率、车身的重量、“三电”(电池的能量密度、电机的工作效率、电控的技术水平)的水平、乃至风阻系数、轮胎规格,都会对混动系统在动力和油耗的表现有着重要影响。

国产的DHT技术,比亚迪是单挡DHT、长城则是两档DHT,有两个机械的挡位。在大负荷、需要动力输出时就切换到一档,实现并联直驱方式,满足动力性的需求;在高速行驶的时候切换到二挡,就能满足经济性的要求;吉利的DHT则更为复杂,有着三个机械档位,看起来能够让内燃机在更多的时候工作于最佳工况,效率更高,同时还能兼顾高速。
但现实并不那么简答,问题就在于,增加机械挡位对于DHT来说并非有益无害,过多的档位势必带来复杂的机械结构,又会增加技术难度和变速机构的重量。这其中,其实又是一个平衡的过程……
至少,目前从实际表现来看,吉利的DHT并没有吊打长城,而长城也没有吊打比亚迪。而如果仅从账面数据来看,长安的蓝鲸iDD也并没有明显劣于上述DHT混动。
其实,就像人们在生活中选择伴侣,混动技术或许没有最好最先进的,只有最合适——对某辆车来说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