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芯智驾──集萃产学研企名家观点,全面剖析AI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等在汽车“大变形”时代的机会与挑战!

集微网报道,新造车进入下半场,跨界进入汽车领域的新玩家持续出现,但与第一阶段的蜂拥入场的跨界者又有所不同。跨行业的企业围绕智能电动汽车展开合作的例子在过去一年来开始越来越多。
4月1日,日本索尼集团宣布成立“Sony Mobility”,将主要负责电动车等新业务。在此之前的3月,索尼和本田官宣了合作成立合资公司联手造车。2月11日,消费电子产业链龙头企业立讯精密宣布与奇瑞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与奇瑞新能源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将从事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制造与研发,为立讯精密汽车核心零部件业务提供研发设计、量产平台及出海途径,协助立讯精密发展成为汽车零部件Tier 1领导厂商。另有消息,阿里巴巴与上汽合资企业开始量产其首款电动汽车……
汽车革命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跨界融合正成为新造车下半场的关键。
汽车向技术驱动转型,跨界融合是关键一步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最新发布的《跨界融合与汽车产业新力量》课题报告指出,汽车将复刻手机的智能化演进路径,以座舱的人机交互变革为起点,叠加自动驾驶浪潮,汽车正从出行工具转变为下一代智能终端。
罗兰贝格预计,2022年,随着智能化产品的不断落地与车辆智能网联功能渗透率的不断提升,汽车产业将加快向技术驱动转型,整车企业将深化对芯片等行业的布局,提升供应链深度,创造新的生态合作模式。这意味着,在更为重要的下半场围绕智能化的较量中,跨界融合将是关键的一步。
事实上,自疫情以来,全球整体供应链并不稳定,对于汽车这一高度依赖全球市场的复杂产品,供应链管理与安全已成为汽车产业的重要话题。国内外汽车产业已开始采取行动,各大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等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与此同时,在汽车加速转向电动化的情况下,新一代汽车的主导权之争将变得更加激烈。跨界合作者相继出现,开始介入新一代汽车开发领域。除了此前的苹果、小米、谷歌等互联网、科技企业的下场造车消息之外,更多的跨界合作案例正在涌现,其中不乏车企与消费电子产业链企业的绑定合作案例。

来源:日经中文网
比如,索尼与本田就在3月4日宣布,双方成立一家新的合资公司,将就纯电动汽车(EV)业务开展合作,并计划于2025年推出双方合作开发的纯电动汽车。据悉,新公司将结合索尼的IT技术和本田的生产技术等,以期与行业内的领先电动汽车企业竞争。
在国内产业链,同样的跨行业重组也在发生。立讯精密在2月11日晚间发布的一份《关于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公告》让业界炸开了锅。立讯精密宣布,公司控股股东以100.54亿元的价格入股奇瑞集团,立讯精密与奇瑞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与奇瑞新能源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合资公司将从事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制造与研发,为立讯精密汽车核心零部件业务提供研发设计、量产平台及出海途径,协助立讯精密发展成为汽车零部件Tier 1领导厂商。而在此之前,奇瑞与华为在2020年12月就达成了战略合作,双方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双方业务的发展。
消费电子代工龙头鸿海集团同样也在跨入电动汽车领域,两年前发布了纯电动汽车开发平台,包括零部件厂商、半导体厂商、大型IT企业等不同行业企业在内,该平台的加盟企业迅速扩大到约2000家。据悉,欧洲车企Stellantis正在开发的纯电动汽车将搭载与鸿海联合开发的车载信息系统。
无疑,汽车向纯电动、智能化但转型正催生一个巨大的新市场,有分析指出,接下去围绕这一领域将有更多的跨行业重组出现。与此同时,汽车产业链也势必将掀起新一轮主导权竞争,随着新兴企业的入局和崛起,以整车企业为顶点将零部件厂商联系起来的垂直整合型产业金字塔正在土崩瓦解。新的竞争的关键是,能否发挥向智能电动汽车转型与汽车量产技术的乘积效应,凭借新业务模式抢占先机。
如何在跨界融合中重塑新价值,是摆在车企、零部件厂商、芯片厂商以及新入局的电子产业链、科技公司等新老玩家面前的重要挑战。
谁能讲好智能生态融合新故事?
罗兰贝格近期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21年,新能源汽车呈现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飙升并已然成为汽车行业的确定性趋势。而电气化与智能化形成正反馈,助力消费者对智能电动车产品的印象持续深化。罗兰贝格预计,2022年,随着智能电动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结合消费者产品体验后的口碑传播,智能电动车概念将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企业产品竞争的主要战场,智能电动车将迎来一轮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各车企也必将使出浑身解数,通过性价比、差异化配置、亮点服务等一系列组合拳争夺市场份额,开启一场硬碰硬的智能电动车产品大战。
然而,显而易见,传统汽车产业链不可能涵盖全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等新领域、新产业、新技术,汽车工业的发展也不是某单一行业或企业可以完全承载的。正是这些新入局的科技企业通过赋能传统汽车产业的合作方式,将“技术”基因带入汽车领域,支撑中国汽车智能化、网联化高速发展。
汽车产业当前正经历的重大技术创新突破与企业转型升级进程,并推动汽车与多领域、多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接下去谁能讲好跨界融合的智能生态新故事,是下半场决胜的关键。
这一点上,中国的汽车产业界在跨界融合上或有一定的市场优势,随着汽车产品形态和属性的变化,AI、5G、云计算、大数据等成为汽车智能化的关键性技术,而这些技术恰好是中国产业的优势所在,近年来中国已积累了一批全球领先的ICT企业,其多年的技术和生态积累有望增强智能网联汽车的竞争力。
比如例如百度以百度智能云为基础、百度大脑为核心,开放DuerOS和Apollo两大平台向汽车终端下沉;阿里云发挥云计算、AI视觉识别和数据技术优势,推出智慧交通大脑;滴滴已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拓展至网约车业务之外的城市交通管理;华为和大唐已开发商用芯片,多家整车厂均积极表态支持……
从车企到产业链企业,都将跨产业的融合协作视作下一步关键。哪吒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方运舟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车企、科技公司纷纷布局智能汽车操作系统,“这种各自为营的状态需要调整”。值得一题的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方运舟两年的议案都聚焦智能汽车操作系统,他在今年的议案中提出,智能汽车操作系统的建设,需要国家和产业底层逻辑和上层架构相结合,各方分工协作。
随着索尼、立讯精密、小米等跨界入局者的进场,无疑会让行业竞争进一步升温,但更重要的是,将会将这种竞争注入新的特征并有望产生新的产业颠覆性的能量。正如罗兰贝格在报告中所指出的,2021年成为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拐点里程碑,2022年,产业颠覆式趋势的进一步突破和全产业链创新的全面开花。
(校对/Sharon)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