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特斯拉公布了车展维权女车主事发之前的行车数据,网上一片哗然,声音分为两派。一派站特斯拉,一派骂特斯拉。网友们的激烈讨论主要还是围绕事件本身,所展现出的态度更多的是基于情感层面。局限于态度层面去聊这件事意义不大,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仅仅是一次集体情感狂欢罢了,它对于未来汽车制动安全的提升毫无帮助,所以我决定还是从技术的角度去聊这件事。那么既然是聊技术,所以我会不去预设立场,这次的维权事件到底谁是谁非我不做猜测,一切以权威部门的最终结论为主,我只谈自己对特斯拉刹车系统的技术理解。
特斯拉的刹车系统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这个问题恐怕只有特斯拉自己才知道,因为这属于商业机密的范畴,特斯拉不可能把技术细节公布于众,所以迄今为止外界都只能通过有限的信息去做非权威性的解读,包括我在内。这就是大家对于特斯拉制动安全性存在分歧的根本原因。

特斯拉Model 3的制动系统和传统汽车不同,使用的是博世iBooster技术。我建议大家不管怎么样都要先记住iBooster这个关键词,因为使用iBooster的车型绝不止Model 3一款,还包括蔚来ES8、保时捷918、本田CR-V(图片|配置|询价)、凯迪拉克CT6、比亚迪e6、荣威Ei5等等,所涉及的车型不少。一旦最终证明iBooster要来背这个锅,那么必将有一大票车企跟着遭遇,里面所牵扯的信任危机范围简直不敢想象。

iBooster本质上是一套电控刹车助力系统,做电控刹车的不止博世一家,还有大陆集团和日立等。有别于传统汽车的真空泵助力,它对于制动力的分配权主要掌握在一个伺服电机手上,而非机械。当司机踩下刹车踏板时,就等于发出了一个制动信号,然后iBooster系统根据踏板深度来提供刹车助力,帮助司机达到刹车的目的。

听起来不太靠谱对吗?因为论可靠性肯定是机械比电控更占优势,但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车企青睐使用电控刹车呢?原因很简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汽车智能化,因为不管是自动刹车、自动驾驶还是再生制动力,都无一例外都要借助电控刹车系统才能实现,传统的机械根本做不到。这就好比老式的机械打字机永远做不到对文档进行实时编辑一样。
那么iBooster到底安全吗?
同样的问法,还可以换成“电脑到底容不容易死机”,这主要看两方面,硬件和软件。大部分情况下电脑死机都不是由硬件损坏引起的,而是软件问题,真正因为电源接触不良、电路板虚焊等问题引起的电脑死机的概率都小之又小,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触发了操作系统的BUG,或者被植入了病毒等软件原因。所以iBooster也是一样,安不安全既要看硬件也要看软件,而且这直接决定了到底是博世的责任还是车企的责任,又或者双方都有责任。

首先,iBooster的硬件肯定是博世提供的,其实它的结构并不复杂,起码相对于一台笔记本电脑、一部手机而言要简单太多,以当今的机电制造水平而言,我认为硬件的可靠度是可以保障的。但是大家别忘了,使用iBooster的车企很多,可真正频繁爆出刹车失灵事件的好像只有特斯拉一家,特斯拉树大招风是可能性之一,但也不排除是软件问题。这就好比同型号的两台电脑,一个装了正版windows,一个装了盗版windows还染了一身病毒,那么后者死机的概率就远大于前者。
那么软件差异性在哪儿呢?iBooster的软件大多都是车企和博世共同开发的,为什么要共同开发,因为不同车型由于定位不同,理念不同,所以对刹车系统的控制逻辑千差万别,博世没有办法开发出一套适用于所有车型的软件程序。于是车企的研发部门往往会和博世合作,为自己开发独一无二的软件,也就是坐在一起写代码。

那么代码谁来主导呢?这个不一定,如果车企的软件开发实力不强,智能化理念偏保守,那么往往会让博世主导,车企更多的是做协助和验收的工作。但像特斯拉这种智能化以激进著称的车企来说,很有可能就是特斯拉主导,甚至不排除完全由特斯拉单方面来标定软件。这就好比特斯拉买来一台电脑,然后把电脑格式化,自己开发一个操作系统装进去。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这样虽可以在智能化上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但如果软件存在BUG,影响最大的也是自己。

在写代码这件事情上,人类至今还无法确保零BUG,据说程序员之间打招呼都说“哟,又在写BUG啦?”,大家不是在写BUG,就是在改BUG的路上。好在对于手机电脑而言,BUG最多是让我们来个APP闪退,但对于汽车而言可能就是致命的。当然迄今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特斯拉软件有BUG,不过以前本田CRV倒是曾经因为iBooster的软件问题而进行过召回,由此可见软件BUG绝对是电控刹车系统里的一个安全毒瘤,这也是为什么车企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推送一次OTA升级,目的也是修改已知BUG,当然还会产生新的BUG,周而复始。
行车记录真的能反应事故原因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每次出问题之后,特斯拉总会拿出行车数据,而且往往行车数据总是显示一切都是由车主操作失误导致,那行车记录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特斯拉的车上有一个东西叫做EDR,可以理解为汽车上的“黑匣子”,会时刻记录这辆车所发生的一切状态,并且一式两份地储存在黑匣子和远程发送到特斯拉的数据中心,目的是用于产品优化。而特斯拉拥有黑匣子的最高访问权限,网友们讨论最多的问题就是,这份数据到底能不能被修改,我认为理论上是可以的。当然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们无权对行车数据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但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大家没想到的可能性,那就是特斯拉并没有修改数据,而是数据本身就错了。毕竟这个数据并不是代码本身,而是代码自动生成的结果。这就好比我们每打完一场吃鸡游戏,最后都会自动生成一个这一局你跑了多少公里,造成了多少伤害,捡到多少物资的数据统计,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游戏的源代码写错了,最后的统计数据也有可能是错的呢?明明你击中10个对手,但是最终只判定了9个,有没有可能?有可能,但我们很难验证。特斯拉提供的行车数据也是一样,它只能证明账面上所发生的一切,但无法证明账面背后的程序BUG,即使存在BUG,特斯拉可能也没有发现。这种可能性有吗?有。可能性大吗?我不知道。

谁能准确评判系统是否有BUG?
目前来看,恐怕只有特斯拉自己才能做到,因为程序源代码是核心机密,一般不会对外公开,第三方机构大概率只能分析到特斯拉提供的黑匣子数据。
其实早在2020年1月份,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曾做过调查,分析了全球246起特斯拉意外加速事件,结论是没有证据表明意外加速是由特斯拉的技术缺陷所引起的,所有的意外加速都是由车主主动踩油门而导致。调查结果一出,和这次特斯拉公布行车数据后一样,一派坚定地站在特斯拉这一边,指责车主误踩刹车甩锅特斯拉,另一派坚定地站在车主这一边,指责特斯拉推卸责任。

不过事情并没有就此下结论,如果再仔细阅读这份调查报告,会发现这个结论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在审查了可用数据之后”(“After reviewing the avaliable data”),那么可用数据是什么?也就是黑匣子数据。换句话说,这份报告只是在证明这246起事故中,黑匣子所体现的信息,而不是证明系统有没有BUG。可惜报告一出,人们立刻把复杂的问题推向简单化解读,大家的讨论方向变成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完全脱离了调查报告本身。
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失职了吗?倒也不是,因为它确实没法获得更底层的数据,所以只能依据现有数据进行裁判。其实退一万步来说,即便它获得了系统源代码,分析难度也是巨大的,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信息不对等,不仅仅是特斯拉和车主间的信息不对等,还是特斯拉与第三方调查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等。想解决这个问题,我只能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特斯拉完全开源它的代码,并且第三方机构有准确分析代码的能力。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也许会成为可能,或许这是这次事件带给我们所有人最积极的意义。

但此时此刻,选择相信特斯拉的人依然在声讨车主,选择相信车主的人依然在批判特斯拉,大家和维权事件发生前一样,立场没有改变,永远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那一方。如果你问我愿意相信谁?别问,问就是不知道。
此前任何时代的变革都是踏着血肉之躯得以前进,但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我希望一切发展都可以不那么惊心动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