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作品

    说一口流利的互联网黑话,做一代优秀的互联网汽车人

    autocarweekly头像autocarweekly头像
    autocarweekly2021-04-07

    文 | Karakush


    互联网确实+到汽车了。


    最近互联网圈兴起又一轮的反黑话运动,以字节跳动张一鸣为旗手,跟帖不息、热评不止。



    卒读不禁笑中带泪,小丑竟是我自己。眼下汽车圈的话术主旋律,又何尝不是这等骚话:


    ——XX牌儿汽车,融合互联网前沿技术,以数据驱动行业变革,引领未来出行方式。智能化是下一时代的全新赛道,汽车将成为复杂的载体,通过协同资源整合,联动跨领域合作,以人工智能、云计算、5G网络赋能汽车,共建智能汽车新形态……


    ——加速自动驾驶的产业化落地,从细分使用场景入手定义功能,通过数字孪生不断迭代,优化颗粒度,实现已有模型的场景迁移和泛化……


    ——底层逻辑以用户为核心,打通信息屏障,共创打造汽车新价值;顶层设计聚焦用户感知,强化全车交互体验,串联用车全场景链,建立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闭环;关键路径在于生态运营,全面布局汽车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满足用户全触点的体验……


    ——结果导向,定性定量,归因分析,完善逻辑,快速响应,以组合拳端到端死磕引爆点……


    (熟悉得心绞痛,拿去不谢)


    如果你不是这么说话,你只是“还”不这么说话。


    让黑话飞一会儿。



    没什么比黑话更能证明

    汽车是互联网产品


    越是前沿的智能电动车企,话黑得越是带有互联网特色,往往是在汽车老黑话的架构基础上,与互联网黑话进行深度竞合。


    汽车本身当然有原汁黑话,比如“L”,一个字母解释一切,短促有力无歧义。从前慢,车马慢,通信很远,一个策略只够说一个字母;现在一张屁屁踢里可以容纳八个科技的平行世界。


    这既反映出汽车行业的时代意识,反映出车企对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存在向往,采用互联网黑话暗示着对未来和高效的崇拜;也说明互联网正在成为汽车业务本身的一部分,今天互联网的黑话体系之所以能向汽车快速渗透,是随着汽车变得越发智能,大量逻辑可以直接移植。


    因为黑话本身就是一个产业的特有表达,它并不是互联网独有的,也不是到现在才有的,它所采用的形式往往就是一个时期当道的经济隐喻。黑话的历史,就是人类商业文明意识形态沿革的历史。


    最早我们会使用制造业的语言体系,讲效率、分工和规模,企业是机器,人是螺丝钉;现代管理学兴起之后,则开始重视在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到资本入局的时刻,不谈杠杆和增值就不配谈职业发展;当大型科技公司成为顶流,则带动了计算机体系的话术。


    当然,它盛行职场不衰,也是基于一定的实际用途。很多时候,黑话是可以进行有效而准确的通信的,它将复杂的概念浓缩为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是提高效率的一种表现。



    对管理者来说,更大的用处则在于加强身份认同。


    黑话最早就是盘道用的。你一声,地振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我应和,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对齐信息,是反清复明的同道中人,可以进行深入沟通;话不投机,就是浪费生命,右转不送。


    这种传统延续到现代商业,通过黑话,能构建出一种团体共识甚至秩序,每一个新概念都是企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输出。在公司内,作为管理手段;扩散到公司外,就制定了行业标准。


    不是谁都有资格制定标准。小互联网公司很难产生价值观,自然就照搬BAT大厂的价值观和黑话体系。于是黑话制造权通常被垄断在大资本手中,说到底还是一种赢家通吃的霸权侵略。



    “反黑话”在反什么?


    所以黑话能有什么坏心眼。反黑话的人是没有认清罪恶之源。


    比如大KOL三表就痛斥,得怂成啥样才会反互联网黑话。


    第一,脱离开工作场域谈黑话,就像脱离脱口秀看杨笠的女权段子一样,都是耍流氓,大可不必;第二,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黑话,字节跳动也一样,张一鸣反黑话是一种警惕外来文化殖民,和自己的话语权产生冲突,看客都是不明所以瞎起哄。


    也对也不对。


    实际上,今天的行业形态要求我们,在圈内专业团体和跨圈客户之间进行灵活转换,所以任何沟通不可避免是要出圈的。


    摆在汽车上,互联网黑话显得像一种懒散的填字游戏。我们也没有制造权,更多是新创小公司跨界领跑,传统大集团接棒,以跟风者的姿态,用一口流利的黑话表明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来强调自己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正统性。


    这样的风气下,不免产生过量的垃圾黑话,即便在行业内部也正在提升沟通成本。黑话和正经的术语到底不同,它含糊不清,缺乏定义和边界。而糟糕的是,这种囫囵吞枣的说话术,越来越被珍视成为一种职场资产,就像吃牛油果、跑马拉松一样。



    当然,只要大家仍旧有能力好好说人话,黑话和高效管理其实并不互斥。一个很容易的衡量标准是,剥去黑话套辞,管理层能不能简洁有力地说出业务增长策略。管理层能说得清楚,员工才能理解清楚,否则一个策略的成功几率是不大的。


    背后潜在的问题,不是缺乏表达能力,而是用黑话遮蔽真正的想法——更让人忧虑的是,遮蔽背后根本就没有想法。


    真正厉害的企业家,其实总能用清楚简洁的大白话,来表达公司战略;这是能形成自洽的,员工于是可以轻松地将其内化并用作指导方针。毕竟任何有效的策略,都是且必须是以清晰的目标定义为开始。


    汽车当然也是如此,定义目标、范围、优势。你要追求增长,还是精细盈利能力;你的优势是落在规模经济,还是用户体验或者智能创新;你要如何细分目标客户,并确定为他们提供价值的独特方式,而让竞争对手无法匹敌。这需要仔细的行业评估、和变化预测。


    你觉得有几个老板能说清楚这件事?咱不敢问,咱也不敢说。好在汽车业,总有一句话能为此解围——中国市场太大。


    意味着目标不明确,糊里糊涂也能收割一波。


    这就不免让黑话公司,看上去像骗子。


    为什么黑话那么讨厌

    却那么普遍


    对于反黑话,响应最猛烈的其实不是管理层,而往往是我们基层打工人。日益增长的先进黑话和朴实无华的打工人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很有意思的是,虽然我们对黑话表达了最不屑的阴阳怪气,却还能坚持普及、发扬光大。


    作为公司管理手段,黑话渗透着我们认识工作的方式,塑造并且反复强调我们作为工具人的身份。即便意识到这个悲情的状况,我们无法停止使用黑话。除了被动接受黑话的规训,也总会有那种时候,会主动去采用非常复杂的黑话来包装自己。


    口嫌体正直的背后,是年轻朋友们对工作本身的焦虑——我们或许已经意识到,自己在做的事情非常之卑微,既不值得所谓文化忠诚,也不值得付出走心过脑的劳动,甚至不值得过去所接受的高等教育。



    我不敢妄自为所有打工人代言,但是我经历过这样的灵魂拷问。前两年车展偶然碰到一位好久不见的业内朋友,大家没话找话地寒暄起来:卡老师最近还是这样吗,跑跑活动写写稿?


    其实是场面上的客气话,但着实听得我七窍生烟。汽车媒体这份占据我1/3日常以上的工作,在别人看来难道不过如此吗,如果我生命的1/3时间不过如此,我作为人又能是什么水平呢。


    于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倾向于这么介绍自己的工作内容:汽车行业深度洞察,实时耦合前瞻科技趋势,进行跨领域的研究分析。


    当我们把自己和更大的背景联系起来,对于很多从业的朋友来说,比如卷入公司的价值体系,很容易假装我们的工作比看上去有价值,至少有意思。那些死活要把放大logo说成增强用户感知的朋友,大抵是一样的吧,经不起深夜推敲事业路径的发展。


    这样的黑话其实是一套自我攻略的PUA话术,如何把一份鸡毛蒜皮的工作体面地营销给自己,这比其他任何外部动机更能让你成为无情的黑话机器。就像那些对社会地位感到不安的人不可自拔于消费主义,是一种补偿心理。


    所以,反黑话不是问题所在,而只是问题状态的一种临床反应。就好比你看饭圈的缩写一肚子火气,怎么能是缩写本身触到你的逆鳞呢,你是看追星女孩不明所以的宗教狂热不以为意。


    同理,黑话是无辜的。我们对职场黑话的沮丧、烦躁、痛苦,是对黑话所代表的那种不得不妥协的职场状态,感到沮丧、烦躁、痛苦,本质上还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为什么走到这一步,为什么还沉沦下去。



    有朋友痛定思痛,对现实奋起反抗,实现阶层跃迁,去抓住制造新黑话的权力,或者成就拒绝黑话的自由;也有朋友大彻大悟,与自己达成和解:天爷,干这等蠢事竟然也能来钱,世界真是太优秀了。


    生命很短,不要浪费在对肤浅的表面可劲地不满。朋友,人间不值得。

    次阅读
    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