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把握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机遇,推动中德合作发展双循环

    科技导报头像科技导报头像
    科技导报2020-09-01

    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形成历史交汇之际,全球汽车产业迎来大变革。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中国、德国作为世界汽车制造大国,汽车产业在两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两者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交流合作,将对两国汽车产业乃至交通、能源领域的开放创新、互利共赢带来深远影响。

    李方生、赵世佳在2020年《科技导报》第12期刊发了《中、德智能网联汽车的战略选择及主要特征》一文,文章重点阐明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背景条件和战略选择,分析了其发展的主要特征,提出中德双方应从行业管理、关键技术、标准法规、测试示范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正在成为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信息通信、大数据等技术的最佳应用平台,为保障交通安全、改善交通效率、降低能耗与污染、引导出行模式改变等,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


    01、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背景条件和战略选择

    德国力保智能网联汽车全球领先

    德国是现代汽车的发祥地,汽车工业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其高度重视技术研发与储备,始终将其视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德国的汽车工业在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投入力度方面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在技术创新方面多次引领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而且完备的供应商体系和卓有成效的互动分工推动了汽车工业不断取得诸多成就。

    为了提升德国汽车产业在数字化时代的竞争优势,2015年9月,德国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战略》,以进一步巩固其汽车强国地位(图1)。

    图1 德国智能网联汽车战略内涵(点击可查看大图)


    中国紧紧把握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机遇

    中国汽车产业经过60多年的砥砺前行,确立了汽车大国规模优势。

    目前,中国正处在汽车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共同作为汽车强国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02、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主要特征


    德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主要特征

    1)推动法制化环境建设,加速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

    2017年6月,德国颁布全球首个专门针对自动驾驶的法案《道路交通法修订案》;针对自动驾驶的道德标准,率先推出全球首个准则《自动化和互联化驾驶道德准则》,从道路安全重要性、个人安全重要性、选择困境等方面为自动驾驶系统设计、伦理道德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德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规分为联合国层面的国际标准法规协调、欧盟标准法规研究制定、德国标准法规制定实施3个层面(图2)。

    图2 德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推动机制


    2)企业加快智能网联技术布局,跨企业技术联合研发初具形态

    德国车企通过成立全资子公司、建立专门团队、加大研发力度等方式聚焦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

    从自动驾驶专利看,排名前10的有6家德国企业(图3)。此外,德国企业之间正在持续加强战略合作、研发协作、资本合作。

    图3 全球前10位自动驾驶汽车专利数量分布


    3)构建灵活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德国产学研合作是很好的典范,既能充分共享学校实验室资源,也能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遇到的问题,形成可持续的共性技术输出模式和综合解决方案。

    德国政府创建了国家未来出行平台,通过组织各行业专家对德国未来出行、自动驾驶及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产品研发、标准化、基础设施部署等关键问题进行研讨,并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和技术支持(图4)。

    图4 德国未来出行平台架构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主要特征

    1)市场潜在需求强劲,应用场景多样化

    目前,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约173辆,相比发达国家和全球平均水平,中国汽车市场需求依然强劲。

    但是,受经济发展、城市结构、公路里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共享出行将成为满足出行需求、提高交通效率、降低出行成本的重要解决方案。

    从消费群体看,新生代和老龄化人群对汽车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于智能网联功能有较强的需求(图5)。

    图5 中国人口结构发展趋势


    2)关联产业基础好,具备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独特优势

    中国互联网、信息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实力不断增强,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

    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现已形成集设施、用户和应用为一体的平台经济优势;中国5G通信领域产业链加速成熟,具备世界领先的技术优势与产业规模;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可提供高精准位置服务。

    中国共享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表1)。共享出行也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形成了庞大的用户基础,智能网联汽车将借助共享经济平台优势加快推动出行模式转变。

    3)部门协同推进,产业融合创新格局显现

    中国凝聚多个部门的力量,全力解决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重大问题。

    中国车企加快与互联网、科技、信息通信等企业融合创新。

    搭建大数据平台,加强协同创新与融合应用,推动研发设计、车载应用的深度融合,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生态。

    4)示范运行进展加快,具有国际先行优势

    中国持续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和在建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超过20个(图6)。北京路测里程超过100万km;上海搭建完成用于5G通信环境。

    图6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分布


    中、德持续深化智能网联汽车双边合作

    中、德贸易额不断呈现上升态势,德国连续40余年成为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图7)。

    图7 2019年德国贸易伙伴贸易额排名


    智能网联汽车逐渐成为中德务实合作的新引擎,2018年7月,中德签署了《关于自动网联驾驶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有力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多层次交流合作。


    03、推动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合作的措施建议

    加强行业管理经验借鉴

    在准入管理各项能力条件、车辆审查机制、监管体系、信息安全、数据管理等方面,双方应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加强交流合作。

    对于行业发展的成果,中德双方可以通过联合发布中德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实践研究报告、中德智能网联汽车白皮书等研究成果形式,提升其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共识和全球影响力,共享发展成果。

    强化关键技术协同创新

    中、德双方可以通过签署合作项目、共建研发中心、战略合作等方式,开展激光雷达、车规级芯片、车载操作系统、新型电子电气架构等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机构等融合协作实现协同创新。

    与此同时,依托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双方应继续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重点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应用示范,深化在产业合作、示范园区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务实合作。

    推进标准法规协调互认

    应充分吸纳中、德骨干企业、权威机构的专家学者,积极研究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驾驶辅助、自动驾驶、信息安全等领域标准法规,做好智能网联汽车国际标准法规制定与协调。

    加快测试示范合作

    中德双方应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举行研讨会,共同探讨与实施环境、数据信息、风险管理等相关的测试问题与经验,促进共享先进的测试场景、安全方法以及智能网联技术测试验证。

    两国企业要共建测试和应用示范基地,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推广应用。

    作者简介:李方生,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道路机动车生产企业准入政策、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等。赵世佳,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汽车产业战略与发展规划、道路机动车生产企业准入等。

    本文发表于《科技导报》第12期,欢迎订阅查看。

    内容为【科技导报】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