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和长城汽车作为中国民营车企的两大代表,在核心技术与专利布局上各有侧重,以下是两者的对比分析:

一、专利数量与布局
1. 比亚迪:
- 总量优势:截至2025年,比亚迪全球有效发明专利超3.2万项,位居全球车企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占比显著。
- 技术领域:以电池、电机、电控(“三电”)为核心,电池技术专利达9847项(2025年数据),远超特斯拉的7629项;电机和电控专利分别为6235项和5783项。
- 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支出343亿元,占营收5.1%,研发人员超6万人。
2. 长城汽车:
- 总量与增速:截至2023年底,累计授权专利15119件,其中发明专利2508件,实用新型专利9025件;2023年专利公开量6888件、授权量4665件,连续三年位居中国民营车企第一。
- 细分领域:新能源领域专利公开量1838件、授权1375件,智能化专利1131件,均居行业前列。
- 研发投入:2023年研发投入110.34亿元,研发人员占比29.3%。
二、核心技术对比
1. 新能源技术
- 比亚迪:
- 电池技术:刀片电池(第三代能量密度180Wh/kg)、固态电池(2027年量产,能量密度450Wh/kg)。
- 电机与电控:第二代八合一电驱系统(效率89.5%)、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
- 市场表现: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424.7万辆,电池装机量全球第一(34.6%)。
- 长城汽车:
- 混动技术:Hi4混动系统(四驱性能优化)、Hi4-T越野混动(兼容燃油与插混)。
- 氢能技术:自研高性能膜电极、燃料电池堆等,氢能技术中心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化。
- 市场表现:2023年新能源销量翻倍,混动车型占比显著。
2. 智能化技术:
- 比亚迪:
- 智驾系统:天神之眼(支持城市领航、代客泊车)、AI大模型整合智能底盘与座舱。
- 数据积累:依托数百万辆L2级车型数据训练高阶智驾。
- 长城汽车:
- 智驾系统:Coffee Pilot Ultra(激光雷达+Orin芯片)、九州超算中心(算力1.64EFLOPS)支持模拟训练。
- 智能座舱:Coffee OS3系统(AI大模型优化交互),与华为HiCar深度合作。
3. 传统动力技术
- 比亚迪:骁云系列发动机(热效率43.04%),专注插混系统,放弃传统变速箱研发。
- 长城汽车:3.0T V6发动机(350Bar高压直喷+VGT涡轮)、9AT/9HAT变速箱(适配越野车型),技术路线更全面。
三、技术路线与商业模式
- 比亚迪:垂直整合模式,三电全栈自研,零部件自制率75%,成本控制优势显著。
- 长城汽车:多领域布局(混动、纯电、氢能),强调产业链协同与开放合作(如华为)。
四、综合对比

总结一下
- 比亚迪在电池、电控等新能源核心技术及专利总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且通过垂直整合实现成本与供应链控制。
- 长城汽车则在混动技术、变速箱研发及氢能领域表现突出,智能化布局兼顾硬件合作与自主研发。
- 两者技术路线差异显著:比亚迪聚焦电动化全产业链,长城则更注重多技术路线并行且对越野场景适配性较好。
其实单纯从专利数量上对比是比较片面的,专利水平可能更应该体现在核心技术的深度上。另外,以上内容基于AI生成,内容更新有滞后和片面因素,仅供交流,不具任何权威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