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作为现在常用的交通工具,售价上到千万下到几万不等,经过百年历史后,按现在的大趋势看,似乎正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也许哪天路上跑的、天上飞的都不再需要驾驶员,也许哪天内燃机的尾气不会再成为空气污染指标影响因素之一,也许......你我都将是历史的见证者。

而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成了“战役要塞”,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车企都打的一片火热,引用《亮剑》里的一句热言“整个晋西北都乱成一锅粥”来形容也不为过。
今天先带大家看看国产品牌有多卷,作为咱们国内历史最悠久的车企之一,红旗成立于1958年,一直跟随着行业变化,不断推出与时俱进的产品,从最早的仿制到如今的自研,也代表着咱们自主品牌的发展进程。

2019年下半年,红旗品牌开始布局新能源,“崭新独创、全球首发”是其技术创新理念,集品牌旗下多个技术领域群和海量技术资源,可以看到红旗转型新能源的决心,这一次,我推“All in”!#红旗all in新能源#

2023年1月8日,红旗新能源品牌和LOGO“旗妙双翼”正式发布。车尾则采用毛体“红旗”与旗妙体“新能源”混合构成的汉字组合,简洁明了。

另外还发布了“旗帜”超级架构平台(FMEs),由两个主平台组成:“旗羿”电动平台(HME)和“旗偲”智能平台(HIS)。平台模块化的好处是可实现更先进的制造技术,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又保证了产品力。

简单说完背景,我们来聊点严肃的:在考虑电车时,什么才是用户最关注的点?
是电机带来的简单粗暴的加速快感?
还是智能语音交互带来的便利性?
我认为以上都不是,重点是“安全”。
随着新能源车普及率不断提高,自燃或是因碰撞引发的电池爆炸事件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重点。尤其是持币待购的准新能源车主们,曾几何时较少的自燃发生事件也成为了选车标准之一。

咱们都有类似的心理,虽然都知道那只是偶发事件,也知道概率并不大,但似乎有一必有十,总怕落在自己身上......
于是,它来了它来了,红旗抱着【隔热散热一体化技术】【立体绝缘技术】的动力电池走来了!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电池包热管理由液冷板和单独的热界面材料组成,液冷板负责散热,热界面材料负责隔热,通俗点讲:爸爸负责挣钱养家,妈妈负责貌美如花,各有各的用处,但多个人也得多双筷子嘛。

而红旗动力电池发布了新的技术,将隔热、散热进行一体化设计。拿掉了传统的隔热板,冷却板既负责散热也进行隔热,等于爸爸/妈妈既要赚钱还要做家务,撑起了整个家。当隔热散热一体化后,官方称较传统的隔热技术相比,隔热性提高50%以上,同时又降低了隔热散热所占据的体积,同样体积下的电池包,电池体积更大,能量密度更高。

在这先跟大伙普及一个冷知识:此前多起电车自燃事件,其原因是由于电池包内热量传播,也就是“热失控”。可以把电池包想象成多个小电池组成,就像草原是由草组成一样,当其中一个小电池出现问题,热量传递到隔壁电池导致其热失控,那最后整个电池包都会燃烧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所以红旗新能源电池采用一道道水冷板将电池包分多区域进行隔断,通过更合理的热传递路径确保电池安全,如此一来,即便有某块区域出了问题,可以及时控制其温度在100℃以内,杜绝“老鼠屎”的产生。

闪电一直是很多人所畏惧的,尤其是小编这种从小农村长大的孩子,一到下雨天缩屋里头也不敢出去,总会听说村头的某某昨晚被雷劈了......其实闪电的产生是由于电流击穿绝缘介质瞬间所产生的火花,称之为“拉弧”,一瞬间可以产生极强的高压,我想闪电的威力不用跟你们展示了吧。

说回新能源车,其动力电池电压一般在400V以上,当发生热失控时,温度可达1000℃以上,很容易产生高压拉弧,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如何保障高压安全呢?

红旗又想到了一招:如果我把电池内部的箱体、横纵梁等都做上耐高温的绝缘防护,再配上定向导流技术,将导电介质及时排出电池包外,你还怎么导电?高压无用武之地啊!

不知道看到这儿,你们有没有对红旗动力电池更放心一点呢?
尽量从设计源头解决,改变散热方式,改善电池包内导电问题。作为消费者,也许咱们对各种设计、原理并不那么感兴趣,但是得知道我有,有就是好!

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我们也走过不少弯路,失去时间、金钱甚至还有人付出了生命。一次次警钟过后,车企也越来越注重车辆安全,无论是更先进的辅助驾驶,还是更严苛的电池管理系统,安全是基础,一切车辆的基础!

很高兴看到红旗新能源在电池安全方面的努力,同时它也拿出了基于最新“旗帜”架构下的三款产品E001、E202、E702,搭配新的电池安全技术,从源头解决新能源汽车带给咱们消费者的不安,买的放心用的安心。后续更详细的试驾体验会及时分享给大家!
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车企能先把重心放到车辆安全,无论是主被动安全配置,还是今天跟大家聊的“电池安全”,都应当被重视起来,使事故率、电车自燃事件进一步减少,首先抓住车辆安全这一命脉!
评论·0